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的科学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
他从战乱中走出,在西南联大的茅草房里刻苦求学,最终站上了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
少年英才:从合肥到西南联大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那时的合肥还是一个封闭的小城,没有电灯,没有马路,甚至他第一次喝牛奶时觉得味道难以接受。
少年杨振宁
![]()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数学教师,后来考取安徽省留美公费,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杨振宁6岁时,全家迁居厦门,他第一次接触到了20世纪的新事物:罐头、电灯和新式教材。
11岁时,杨振宁进入崇德中学。中学时代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是英国物理学家所著的《神秘的宇宙》,激发了他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这本书描述的是20世纪头三十年物理学的革命,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我觉得自己的将来应该致力于研究物理学。”他后来回忆道。
![]()
在中学时期,杨振宁与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结下了一生的友谊。这两位科学巨匠的少年情谊,持续了他们的一生。
1938年,16岁的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战争时期的求学条件异常艰苦,校舍是临时盖的茅草房,学生们住在有20个双层床的房间里,40人挤在一起。
“饭堂没有板凳,更没有椅子,所有人都站着吃饭,饭也是糙米,里面掺有糠皮。”杨振宁后来回忆道。
![]()
尽管条件艰苦,杨振宁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丝毫不减。晚饭后,他们常常去附近的教堂喝茶,争论物理问题,一争就是两个小时。一杯茶加一碟花生米,就是最大的享受。
西南联大的六年时光,培养了杨振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物理学功底。他与黄昆、张守廉被称为“三剑客”,后来都成为了科学界的翘楚。
震惊世界:华裔天才的巅峰人生
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这是他科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杨振宁与李政道
![]()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这一大胆挑战传统物理学的理论,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
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宇称守恒是自然、神圣的,因此他们的论文最初受到轻视和嘲弄。 直到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物理学界才意识到其重大意义。
仅仅13个月后,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创下了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
![]()
然而,杨振宁的科学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于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物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评价道:“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邓稼先更是赞誉这一理论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认为其重要性超过了让他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在汕头登记结婚。这对年龄相差54岁的夫妻,引起了广泛关注。
杨振宁与翁帆的缘分始于1995年。当时,汕头大学举办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大一学生翁帆被选为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的接待向导。
“致礼和我立刻就喜欢翁帆,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杨振宁后来回忆道。
![]()
2004年2月,翁帆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此后两人联系逐渐频繁。 经过多次见面和沟通,他们发现彼此非常默契。
婚后,翁帆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杨振宁保持一致的作息时间:早上8点起床,晚上早睡。 他们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有序,晚上常常一起听音乐、看历史剧。
杨振宁的好友潘国驹评价道:“翁帆可以很好地照顾杨先生,我认为她照顾得非常好。” 冬天出门前,翁帆总会为杨振宁系上围巾;逛公园时,走十几分钟路,她就坚持要休息一会儿。
![]()
关于孩子的问题,杨振宁曾坦言:“我们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归根清华:晚年贡献与影响
2003年,杨振宁回到北京定居,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担任全职教授。 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
![]()
回到清华后,杨振宁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他直接推动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创办,以独到的眼光请回了林家翘、姚期智等大师级学者。
姚期智更是放弃了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在清华创立了闻名世界的“姚班”,为中国培养顶尖计算机人才奠定了基础。
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他曾表示:“中国现在有很多非常有才干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到如物理所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我相信以后5年10年20年,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一定会大放光彩。”
![]()
“宁拙毋巧,宁朴勿华” 是杨振宁的治学态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界。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华丽。
尽管年事已高,杨振宁直到晚年仍保持着活跃的思维。他倡导“渗透式”学习方式,即遇到不懂的内容,通过自己查文献资料、与人讨论,经过似懂非懂的阶段逐步理解。
他对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出了宝贵建议:“一方面直觉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吸取新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直觉;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
2025年10月18日,这位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的物理学家,永远闭上了眼睛。
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这样评价杨振宁:“他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小问题里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追求与家国情怀交织的传奇。从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到世界科学的巅峰,他不仅以卓越的科学成就征服了世界,更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回归故土,培养新一代中国科学家。
![]()
他的逝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将永远照亮中国科学前进的道路。
信息来源:
巨星陨落!杨振宁院士逝世
2025-10-18 12:42·中国新闻网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 享年103岁
2025-10-18 12:19·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