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杨振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0
分享至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922 年 10 月 1 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这个名字后来与诺贝尔奖、与 20 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突破紧密相连,然而,褪去科学巨匠的光环,他的人生经历本身,亦是一部充满了时代印记、个人抉择与情感纠葛的传奇。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开拓者之一,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在清华园的童年时光里,杨振宁既接受现代科学的熏陶,也在父亲要求下背诵《孟子》全文,学唱爱国歌曲。中西合璧的教育,在他日后的人生选择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图 | 杨振宁(来源:资料图)

1937 年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个家庭的平静生活。杨振宁随家人辗转南下,先在合肥庐州中学就读,后因躲避空袭迁至三河镇。1938 年,他仅以高二学历参加西南联合大学的招生考试,顺利被录取。当时的政策允许因战争辗转的学生以同等学历报考,这个特殊时期的规定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命运。



图丨杨武之(来源:清华大学校友总会)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的教育奇迹。杨振宁初到昆明时,40 个同学挤在茅草房里,饭堂没有凳子,所有人站着吃掺了糠皮的米饭。铁皮屋顶的教室在下雨时叮当作响,空袭警报更是常事。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朱自清、闻一多、吴大猷、王竹溪等一批学术大师汇聚于此。

杨振宁最初报考的是化学系,因为他在高中只学过化学而没学过物理。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转系。在西南联大的六年里,吴大猷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的世界,王竹溪为他打开了统计力学的大门,这两个方向后来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主线。1942 年他获得学士学位,1944 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国破家亡的边缘能够坐下来读书,西南联大的这段经历让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有着特殊的关切。早在读研究生时,杨振宁和同学黄昆就认真讨论过在中国“成功组织一个真正独立的物理中心”,认为其“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诺贝尔奖还高”。这个念头在他心中埋藏了数十年。

1945 年,杨振宁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他原本想跟随实验物理大师恩里科·费米做实验研究,但 20 个月的实验室经历让他发现自己动手能力不佳。1948 年,他转而完成理论物理的博士论文,获得学位。



图丨杨振宁的公费留学生证书(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次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他与同样来自西南联大的李政道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时任院长奥本海默曾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二人在普林斯顿草地上讨论问题。



图丨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办公室的一块黑板前(来源: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56 年,两人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但荣誉的顶峰也埋下了裂痕的种子。早在 1951 年合作发表论文时,两人就因署名顺序产生过分歧。杨振宁希望按年龄排序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李政道则坚持按姓氏字母顺序的国际惯例。1962 年《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报道最终导致两人公开决裂,一段曾被传为佳话的合作就此终结。

1949 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与杜致礼重逢并相识。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曾在西南联大附中受教于杨振宁。两人于 1950 年结婚,相濡以沫 53 年,直至杜致礼 2003 年因病逝世。

1964 年,杨振宁做出了一个他后来称为“痛苦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当时他持有的是中华民国护照,在国际旅行中极不方便。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个选择几近于背叛,尤其是对他的父亲杨武之而言。杨振宁后来沉痛地回忆,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来自至亲的不谅解,成为他心中长久的隐痛。

1971 年,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的旅行禁令。杨振宁立即申请访华,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在北京,他见到了周恩来总理,也与老友邓稼先重逢。他向邓稼先提出了一个萦绕心头的问题: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否有外国专家参与?当邓稼先确认完全是自主研发时,杨振宁在上海的晚宴上收到信后当场落泪。那个在他成长年代里积贫积弱的祖国,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挺直了脊梁。这一事实极大抚慰了他因国籍选择而备受煎熬的内心。

1971 年首次回国访问后,杨振宁开始了对中国科教事业长达数十年的推动工作。1980 年代,他帮助创建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

1997 年,应清华大学之邀,杨振宁推动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他将这个中心按照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设计,确定了理论物理和数学两大研究方向,其中理论物理聚焦于凝聚态物理和冷原子物理。为了吸引一流人才,杨振宁亲自多次洽谈。对每位候选人,他都要仔细研究其学术背景和已有成就,往往谈了多位,每位谈了数轮,最后才成功一位。他邀请了张首晟、文小刚等在国际物理界最出色的华人学者到中心工作。

2003 年 10 月,与他相伴 53 年的妻子杜致礼因病去世。这位一直默默支持他事业的伴侣的离去,标志着他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随后的岁月里,年事已高的杨振宁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归故土。

他辞去了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教职,回到他年少时成长的清华园定居,并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寓意着这位漂泊半生的游子终于叶落归根。

他形容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圆”——7 岁来到清华园,81 岁又回到这里。高等研究中心从理科楼搬回到科学馆,而科学馆正是他童年时最喜欢的地方,也是父亲杨武之曾经的办公地。那段时间,他反复吟诵 20 世纪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2004 年秋季学期,82 岁的杨振宁主动为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 8 个班 200 余名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 45 分钟,他常常在课间 5 分钟休息时间还在讲课。全国许多高校的教师慕名而来,在旁边教室观看直播。作为名誉主任,他还亲自指导博士生,参与学术讨论。

2005 年,在杨振宁的感召下,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全职加盟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姚期智为此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并迅速在清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即后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清华姚班”。此后,杨振宁又推动引进了密码学家王小云等杰出学者。

为了保障科研经费,杨振宁在美国注册了清华大学北美基金会,在香港注册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并带头捐出了部分积蓄和一部分美国房产,以及他在清华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资。

除了教书育人,杨振宁也持续关注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此前,围绕中国是否应该建造巨型粒子对撞机的议题,他公开发表文章,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科研投入效益、科学目标前景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观点,引发了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2015 年,93 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2017 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解释这个决定时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句话,是他对自己一生身份求索的最终答案,也是与父亲、与故土的最终和解。

从清华园的少年到普林斯顿的获奖者,从入籍美国到晚年回归,杨振宁的人生跨越了地理疆界与意识形态壁垒。他的选择充满矛盾与纠结,但在科学事业之外,他用 20 余年时间为中国科教事业倾注心力,引进人才、建设机构、培养学生。他最终选择回到起点,完成了与父亲、与故土的和解,也为自己的百年人生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圆。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Yang_Chen-Ning

2.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3/3018.htm

3.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3407.htm

4.https://www.ias.edu/news/celebrating-chen-ning-yang-100

5.https://geniuses.club/genius/chen-ning-yan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深度探讨对尼布楚条约是否应当全面履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价值意义

深度探讨对尼布楚条约是否应当全面履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价值意义

小影的娱乐
2025-11-03 13:47:53
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

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

流苏晚晴
2025-10-31 20:55:43
62岁李连杰豪宅游泳,脱光上衣自证清白,大腹便便并无刀疤

62岁李连杰豪宅游泳,脱光上衣自证清白,大腹便便并无刀疤

心静物娱
2025-11-02 10:22:09
你不大可能见过的照片

你不大可能见过的照片

霹雳炮
2025-10-04 22:58:14
建国初乔冠华对李克农不尊敬,周恩来发脾气:真不知道几斤几两!

建国初乔冠华对李克农不尊敬,周恩来发脾气:真不知道几斤几两!

品茗谈史论世事
2025-11-03 11:21:12
老铺黄金、周大福……集体大跌

老铺黄金、周大福……集体大跌

极目新闻
2025-11-03 10:35:28
王凯已任江苏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凯已任江苏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澎湃新闻
2025-11-03 10:14:29
导弹覆盖莫斯科!特朗普急刹车,普京一通电话警告,援乌计划生变

导弹覆盖莫斯科!特朗普急刹车,普京一通电话警告,援乌计划生变

万国明信片
2025-11-03 12:53:34
张俊豪被撞成重伤一年后身亡,其父母:每次看见儿子的遗物都特别难受

张俊豪被撞成重伤一年后身亡,其父母:每次看见儿子的遗物都特别难受

极目新闻
2025-11-03 08:34:23
天津市2025-2026年供热时间会提前吗?官方回复来了…

天津市2025-2026年供热时间会提前吗?官方回复来了…

天津生活通
2025-11-03 11:34:55
降温后,一看就很“土”的6种衣服,穿上廉价又寒酸,快看你有吗

降温后,一看就很“土”的6种衣服,穿上廉价又寒酸,快看你有吗

小陈聊搭配
2025-10-30 19:56:42
媒体人:中国退役球员当教练是恶俗圈子,应让草根教练来竞争

媒体人:中国退役球员当教练是恶俗圈子,应让草根教练来竞争

懂球帝
2025-11-03 09:58:44
刚联手就闯大祸!李在明被高市早苗坑惨,中方这一次不会手下留情

刚联手就闯大祸!李在明被高市早苗坑惨,中方这一次不会手下留情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5-11-03 12:27:30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君好伴读
2025-09-22 12:49:18
李兰娟院士提醒:胃部开始癌变的第一信号,吃东西可能就知道

李兰娟院士提醒:胃部开始癌变的第一信号,吃东西可能就知道

阿纂看事
2025-10-23 09:38:57
英首相一句话又把中英关系搅浑了:不给批,中方得答应一个条件?

英首相一句话又把中英关系搅浑了:不给批,中方得答应一个条件?

历史求知所
2025-11-02 11:40:03
19岁男子KTV上班,三名女孩来喝酒,男子下体过度使用成永久创伤

19岁男子KTV上班,三名女孩来喝酒,男子下体过度使用成永久创伤

丫头舫
2025-09-22 20:39:00
杨振宁告别式落幕,次子杨光宇当众表态,围绕翁帆的三大疑问终于有答案了

杨振宁告别式落幕,次子杨光宇当众表态,围绕翁帆的三大疑问终于有答案了

天气观察站
2025-10-26 17:12:56
中国玩阳谋有多厉害?日本人故意编制的高铁死局,咱们如何破解?

中国玩阳谋有多厉害?日本人故意编制的高铁死局,咱们如何破解?

扶苏聊历史
2025-11-03 13:40:20
医生忠告: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这3样食物,患者要牢记,不能大意

医生忠告: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这3样食物,患者要牢记,不能大意

今日养生之道
2025-10-23 08:08:38
2025-11-03 15:03:00
DeepTech深科技 incentive-icons
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独家合作
15809文章数 5142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头条要闻

美媒: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或与俄油设施遭袭有关

头条要闻

美媒: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或与俄油设施遭袭有关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录音彻底揭露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体面

财经要闻

马斯克:未来5-6年传统手机与App将消失

汽车要闻

超跑同款磁流变减振 深蓝L06包你开得爽

态度原创

亲子
教育
房产
健康
手机

亲子要闻

程晓玥官宣怀二胎,透露早孕反应非常严重,近照曝光孕肚超明显

教育要闻

AI时代应该培训小朋友什么能力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手机要闻

一加有望推新系列手机冲量:骁龙8s Gen4、大电池直屏、代号加Pro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