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的钟声刚敲过九点,大雪初融的夜里,家里的静谧被一阵急促的呼吸声打破。72岁的赵大爷坐在床头,脸上是止不住的发寒。
他裹了好几条被子,依然觉得冷到骨头里。家人以为只是季节变换,小感冒而已,随口一句“睡一觉就好了”,便没当回事。
然而仅仅三小时后,原本健康的赵大爷竟心跳骤停,再也没醒来。
![]()
医生赶到后却满脸愤怒,反复追问细节,甚至质问家属:“难道你们不知道,老年人冬夜发冷可能会致命吗?这样的忽视,和‘谋杀’有什么区别?”
一番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间。难道,有些猝死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吗?比起流感、高血压,冬季“冷夜综合征”只是危言耸听,还是医学界实锤的健康杀手?
尤其是家人容易忽视的两个细节,真的是造成悲剧的“幕后黑手”吗?要想知道,答案就在下面。
很多人误以为,发冷只是人体对低温的正常反应。但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冬季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寒潮后,全国50岁以上人群因低温诱发的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在48小时内上升了12%-18%。
其中,冬夜持续发冷、四肢冰凉的老人,猝死风险比常温环境增高近1.7倍。发冷背后的机制相当复杂:
环境温度骤降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这会引发血压瞬时升高,对既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来说,极易诱发心绞痛、心梗或中风。
![]()
长时间受寒,人体代谢率下降。容易造成心率异常、心律失常。
更危险的是,60岁以上人群本身皮下脂肪变薄、自主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一旦夜间体温低于36℃,猝死概率增加20%。
临床实践表明:老年人体寒常常预示着脑部供血不畅或心功能衰退。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一项纳入2.5万人的流行病学分析显示,秋冬夜间室温每降低1℃,老年猝死率上升14%。
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冷夜导致猝死,已成新时代健康杀手。
![]()
坚持忽视老年人睡觉前“冷”这个小问题,藏着巨大风险;很多家属往往误以为“捂厚点、喝点热水”就可以万事大吉。事实上,冬夜猝死常常存在三大前兆:
持续发冷,四肢冰凉:
如赵大爷这种,睡前全身冷感,尤其是脚和手冰凉,坚持超过30分钟。这是外周血管严重收缩的信号,血液对心脏、脑部供应骤降。
夜间频繁起夜或失眠: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团队研究,60%以上冬季夜间猝死者,事发前都有排尿增多、失眠多梦等表现。
这说明血压波动明显,交感神经高度紧张,也是心脏猝死的一大诱因。但遗憾的是,家属常常认为这只是“老了正常”,未能及时警觉。
突发胸闷或气短、言语含糊不清:
短时间发生的胸闷、头晕、嘴歪眼斜,更应高度怀疑心脑血管异常。若同时伴有体温降低,那基本就是危险信号了。
可以看到,上述三点,第2点“夜间频繁起夜”最易被忽视。很多老人夜里反复上厕所,其实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家属的疏忽,直接把危险推到了“临界点”。
要想防住“冷夜猝死”,可不仅仅是多盖条被子那么简单,科学的生活细节管理才是关键。
1、维持卧室夜间温度18~22℃。
权威机构建议,老年人室温低于16℃,猝死风险翻番。可以使用小太阳等安全取暖设备,定期通风避免室内潮湿。
2、睡前30分钟喝适温温水、热牛奶。
避免热水烫口。研究显示,睡前补充200ml温热液体能提升外周循环功能9%以上,有助于全身血液流动,但切记避免含酒精饮品,以防心率波动。
![]()
3、定时检查睡眠和心血管状况。
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上文描述的持续发冷、夜间失眠或反复起夜、胸闷、言语不清,务必第一时间就近医院查体:心电图、血压、血糖和体温。早期发现异常,抢在危险前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