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
据新华社消息,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回顾杨振宁的学术历程,他在二十余岁便熟悉全部近代物理,35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少同时代的学者对他印象深刻。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在他的自述《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里生动地记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联大课堂上见到杨振宁的情景。形容他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烁出锋芒。
许渊冲说,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英文考试杨振宁考第一,得80分;许渊冲考第二,得79分。此外,杨振宁物理考100分,微积分能得99分。
![]()
杨振宁(图源:网络)
一理论比肩爱伊斯坦
1945年,刚满23岁的杨振宁坐上了从昆明飞往加尔各答的飞机。与他一起的,还有其他20多名赴美留学的学生。
杨振宁来到享誉世界的芝加哥大学,迅速成为物理系同代研究生中的佼佼者。美籍德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伯格在《从π介子到夸克》一书中写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学生老师’杨振宁,他来自战时困境中的中国,虽然只有24岁,可是已经熟悉了全部的近代物理。”
“我到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不到一个月,那时候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有200多名研究生,(我)立刻就变成了研究生中物理学的知识最多的一个人,所有这些都是拜了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学习的结果。”杨振宁自己回忆说。
![]()
杨振宁西南联大履历表(图源:网络)
1948年6月,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20年前,他的父亲杨武之也是在这所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这种求学治学的渊源,似乎是一种血脉相连的传承,温和而有力。
杨振宁曾经多次说,他在芝加哥大学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方法与方向”,所以他说自己“是很幸运的”。
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富尔德楼里是一座具有新乔治式风格的砖砌大楼,坐落在英式草坪的中央,树木环绕。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里是全世界研究者向往的“象牙塔”。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数学家赫尔曼·外尔的办公室就在这座楼里。
在普林斯顿,杨振宁迎来了他的学术黄金期: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的又一位写出奇妙的能量基本结构方程的理论物理学家,并于1994年获得了北美地区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鲍尔奖。颁奖词认为,这项工作足以和牛顿、麦克斯韦以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
获诺奖打掉中国人的自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近代物理科学接续战前量子力学的辉煌革命成就,继续展现它丰沛的创造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科学家们在宇宙射线里探测到了许多新的粒子,这促使宇称守恒成为一个热门的问题。
宇称守恒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粒子的镜像与该粒子除自旋方向外,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这一定律被物理学家们视为最基本的规律,它在强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中相继得到证明,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尚未被证明。在“θ-τ之谜”引起物理学界极大震动之时,杨振宁和同样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李政道非常关注这件大事的动向。
![]()
1957年诺贝尔奖的颁奖现场,图源:网络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最为闪耀的一对年轻人。
杨振宁在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的确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1960年,杨振宁在巴西里约机场受到几百名华人的热烈欢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更是兴奋极了,他多次告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