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2时,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的离去,不仅是中国科学界无法估量的损失,更是世界物理学星空的一次黯淡。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壮丽史诗,是家国情怀的深沉咏叹,也是充满传奇的复杂人生。他留下的,不仅是足以比肩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遗产,更是一个关于个人选择、时代洪流与历史评价的永恒话题。
![]()
一、科学丰碑:重构物理学格局的“全才”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早已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物理学的巅峰之一。他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在当时,宇称守恒被视为物理学的金科玉律。然而,杨、李二人敏锐地发现,在描述弱相互作用时,这一原理缺乏实验证据。他们大胆假设宇称在弱作用下不守恒,并设计了实验验证方案。次年,该理论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所证实,两人也因此在1957年迅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然而,真正奠定杨振宁历史地位的,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在1954年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未立即获得认可,甚至因其预言的规范玻色子质量问题而备受质疑。但历史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前瞻性。杨-米尔斯理论为描述自然界除引力外的三种基本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多位物理学家因在此理论基础上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1994年,杨振宁因这一贡献被授予鲍尔奖,颁奖词称其理论“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正因如此,他被公认为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对物理学之美的追求贯穿其一生。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美与物理学》中曾深情地说:“自然界的现象的结构,是非常之美、非常之妙,而物理学这些年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于这个美有一个认识。”
他认为,物理学的驱动力源于好奇心,而非功利目的。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他强调:“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钻研物理就不难,而研究的结果可以改造人类的生产力跟人类的福利。”
这种对纯粹科学之美的信仰,正是他能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内在源泉。
![]()
二、家国情怀:跨越太平洋的赤子之心
杨振宁的人生轨迹,与中美两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其国籍的变迁也成为外界解读其家国情怀的关键。1945年,他赴美留学,1964年3月23日,在深思熟虑后加入了美国国籍。他曾坦言,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甚至其父杨武之先生到临终时都未能原谅他。这一选择,常被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审视。
新中国成立之初,杨振宁未能与邓稼先等同窗一道回国。对此,他解释道,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禁止理工科博士离境。更重要的是,他深知自己的研究正处于黄金时期,留在美国能做出更大的科学贡献。这一选择虽有其时代和个人的无奈,却也让他在日后扮演了更为独特的角色。
1971年,当中美关系尚处冰封之际,杨振宁以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身份率先访问中国,成为“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此后,他利用自己的声望,为促进中美建交奔走呼号。1977年,他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呼吁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1979年,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盛宴,强调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5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做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恢复中国国籍,并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将自己的一生比作一个“圆”,而回归是这个圆的最终闭合。回到清华后,他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中。他亲自筹建并领导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将其打造为世界一流的学术重镇。他不仅自己认捐百万美元,更四处奔走,为研究院筹集了大量资金。他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充满信心,曾表示:“我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很有信心……希望将自己几十年来学习、研究、教学的体会和经验贡献给祖国。”
![]()
三、世纪恩怨:与李政道的分道扬镳
杨振宁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莫过于与昔日挚友、诺奖搭档李政道的决裂。两人曾是物理学界耀眼的“双子星”,从1950年代初到1960年代初,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然而,这段亲密的合作关系却在1960年代初戛然而止,从此形同陌路。
关于决裂的原因,最直接的导火索被认为是1962年《纽约客》杂志刊出的一篇题为《宇称的问题》的文章,该文详细记录了两人的合作与友谊,但其叙述方式引发了双方的不满,最终导致关系破裂。此外,署名顺序的争议也长期存在。
有报道称,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曾提出按年龄顺序授奖,这引发了李政道的不满。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在于两人性格、学术理念乃至对祖国发展路径的分歧。有分析指出,李政道主张中国应大力发展高能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而杨振宁则认为在当时国力下应更注重应用科学和人才培养。
李政道先生已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两位巨擘的恩怨最终未能化解,成为科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
四、忘年婚姻:争议中的陪伴与坚守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在广东汕头注册结婚,54岁的年龄差瞬间引爆了舆论。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质疑。然而,杨振宁对翁帆的评价充满了诗意与温情,他曾称其为“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
在长达21年的婚姻生活中,翁帆始终陪伴在杨振宁身边,悉心照料其晚年生活。杨振宁曾动情地称翁帆是“上帝给与我最后也是最好的礼物”。面对外界的非议,他坦言:“和翁帆结婚使得我的生命里有了一个延续”。真实情况外界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杨振宁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翁帆的陪伴是他精神上重要的支柱。
![]()
五、思想与传承:科学人生的智慧结晶
晚年的杨振宁,除了投身科研与教育,也乐于向年轻一代分享他的人生智慧。2012年,90岁高龄的他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演讲中,回顾了自己在西南联大和美国的学习研究经历,以及与海森堡、狄拉克、爱因斯坦等大师的交往,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阐发做科研的道理。他强调,做学问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种朴实无华的治学态度,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杨振宁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对科学、文化和家国的热爱。他的一生,是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巨星陨落,但其光芒永存。杨振宁留下的科学遗产,将继续指引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为中美交流与中国科学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已化作滋养后辈的沃土。他的名字,将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一同,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成为永恒的坐标。

六、杨振宁思想碎片
1、“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机会。”
2、“注重新现象, 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3、“没有准备就没有后来的突破。”
4、“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5、“能在一个领域开始时进入此领域是最幸运的。”
6、“每个人兴趣与能力不同,而兴趣与能力都须要培养。”
7、“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
8、“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
9、“21世纪后半叶,中国会变成世界上一大强国。这种乐观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100年自力更生的惊人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韧性。”
10、“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基本原因。”
最后,祝这位物理领域的天才人物一路走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