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 清华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
2025 年 10 月 18 日,世界科学界痛失巨星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一生书写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篇章,其贡献不仅重塑了物理学的底层逻辑,更在文化与精神层面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
一、跨越世纪的人生轨迹
杨振宁 1922 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是著名数学家,启蒙了他对科学的兴趣。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清华、北大、南开南迁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辗转至昆明。在茅草顶的校舍里,杨振宁以物理满分、微积分 99 分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被誉为 “西南联大最优秀的学生”。1944 年,他以 88.28 分的优异成绩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随后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师从 “氢弹之父” 特勒,于 1948 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9 年,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在这里,他开启了科学生涯的黄金时代:1954 年与米尔斯提出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1956 年与李政道合作推翻 “宇称守恒定律”,1967 年发现 “杨 - 巴克斯特方程”。这些成就使他在 35 岁便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1971 年,中美关系解冻之际,杨振宁作为首位顶尖华裔科学家踏上 “破冰之旅”,回到阔别 26 年的祖国。这次访问不仅促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重启,更促使他在晚年做出重大抉择 ——2003 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将住宅命名为 “归根居”,践行了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的誓言。
![]()
二、震撼世界的科学贡献
(一)颠覆认知的宇称不守恒
1956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研究 θ-τ 粒子衰变时,发现现有实验从未真正验证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他们大胆提出假设:在弱相互作用中,镜像对称可能不成立。这一观点遭到物理学界普遍质疑,但吴健雄通过钴 - 60 实验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 互为镜像的物质在弱衰变中表现出不同行为,彻底动摇了物理学的对称性根基。1957 年,两人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华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奠基现代物理的杨 - 米尔斯理论
1954 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构建了描述强、弱、电磁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数学框架。该理论通过引入 “规范对称性”,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推广到更复杂的相互作用领域,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从夸克禁闭到电弱统一理论,从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到宇宙早期的能量模型,现代高能物理的几乎所有进展都离不开杨 - 米尔斯场的理论语言。1994 年鲍尔奖颁奖词称其 “堪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比肩”。
(三)开启统计物理新纪元的杨 - 巴克斯特方程
1967 年,杨振宁在研究一维量子多体问题时,发现了描述粒子相互作用的关键方程 —— 杨 - 巴克斯特方程。这一方程不仅解决了量子可积模型的精确求解难题,更催生出量子群、拓扑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数学家德林菲尔德因基于该方程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而其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如拓扑量子比特)正成为下一代计算技术的突破口。
![]()
(四)多领域的开创性探索
在统计力学领域,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 “杨 - 李相变理论” 揭示了相变过程中的非解析性行为,至今仍是凝聚态物理的经典理论。他还在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与数学物理等领域发表了 300 余篇论文,涉及超导、纤维丛理论等前沿课题,展现了惊人的学术跨度。2012 年,清华大学为其九秩寿辰特制的纪念立方体上,镌刻着他在粒子物理、统计物理等领域的 13 项重要贡献,印证了其 “百科全书式物理学家” 的地位。
![]()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履历表。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三、泽被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科学范式的革新者
杨 - 米尔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物理学从 “发现现象” 转向 “设计理论” 的方法论革命。它通过数学对称性预言物理现象,为后续标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范本。据统计,基于杨 - 米尔斯理论的研究已直接催生 7 项诺贝尔奖,间接影响数十项重大科学突破。其工作将物理学与数学的结合推向新高度,使得纤维丛、李群等抽象数学工具成为理解宇宙的关键。
(二)华人科学自信的塑造者
1957 年的诺贝尔奖不仅是科学成就的认可,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正如杨振宁所言:“我的最大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他与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投身科学 —— 从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到潘建伟团队实现量子通信,华人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皆可追溯至这一历史性突破。丁肇中评价道:“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建立不朽功勋,自杨振宁始”。
(三)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
作为首位访华的顶尖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在 1971 年开启的 “破冰之旅”,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学术隔绝。他促成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创立,推动了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 等多项科技奖励基金的设立,并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直言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晚年全职回国后,他不仅在清华开设《普通物理》课程,更通过高等研究院引进林家翘、姚期智等国际顶尖学者,使清华在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等领域跃居世界前列。至 2025 年,清华高研院已发表 SCI 论文超千篇,培养出 60 余位青年科学家,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四)科学精神的践行者
面对 “回国养老” 的质疑,82 岁的杨振宁仍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发表 30 余篇 SCI 论文,参与建设 60 多个物理实验室。他在 97 岁时公开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以 “成本效益比” 为由提出理性建议,展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独立人格。施一公称其为 “定海神针”,因其以学术威望吸引顶尖人才,更以严谨学风塑造了清华高研院的自由探索氛围。
![]()
杨振宁与泰勒。图源:CCTV国家记忆
![]()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图源:环球时报
杨振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回国访问的顶尖科学家,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清华任教。
![]()
2004年9月13日,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为100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四、超越科学的精神遗产
杨振宁的一生,交织着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他与杜致礼相濡以沫 53 载,在妻子病逝后与翁帆的结合虽引发争议,却始终坚守 “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的真挚情感。他精通诗词书画,将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的诗句镌刻在纪念立方体上,彰显着中国知识分子 “格物致知” 与 “家国天下” 的双重追求。
2022 年,百岁杨振宁当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精准概括其贡献:“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从西南联大的茅屋到普林斯顿的象牙塔,从诺贝尔奖领奖台到清华园的归根居,杨振宁用百年人生诠释了科学探索的永恒价值 —— 它不仅是对宇宙真理的追寻,更是对人类精神极限的挑战。正如 “杨振宁星” 在天际永恒闪耀,他的思想与精神将永远照亮人类文明的星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