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一财经火了。起因是第一财经最近发布了大量关于小米负面新闻的文章,有网友支持,也有网友说它断章取义。
10月18日有网友发帖称,同样是财经媒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格局差距呢?
![]()
第一财经这几天的种种作为,连同行都看不过去了。第一财经不第一,也就名取个第一,跟新华社财经一比,谁更权威你用说了吧?一个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一个是地方财经媒体集团,新华社财经可以吊锤第一财经。
![]()
当央视、人民网、新华社等一堆央媒都在为小米站台的时候,一个地方财经媒体竟然反其道充当摸黑车企、企业家、诅咒车主的“黑手”,这样的媒体还有权威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 近日,第一财经连续对小米的发文,引发网络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正因为第一财经的犀利发文,引发诸多米粉“围攻”。
起因是一篇评论文章,《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话没说完,就被删改,标题里的“小米”两字悄然消失。
一场正常的舆论监督,硬是演变成了一场“媒体 vs 粉丝”的网络战争。
![]()
更荒唐的是,有人质问:“是不是小米没交保护费?”还有人叫嚣:“请小米法务起诉第一财经!”
在这些粉丝眼里,任何批评都是“黑公关”,任何质疑都是“诅咒”。他们不是在维护品牌,是在搞“文字狱”。
![]()
也有评论指出,一个企业做大做强,靠的是产品、技术、服务,而不是一群在网络上“见风就是雨”,一篇从安全管理角度提出警示的文章,有错吗?
汽车是关乎人命的产品,一旦出事,可能就是“最后一台”。这种劝诫,怎么就成了“恶意带节奏”?
![]()
就在同一天,贺州日报发文呼吁:媒体应理性呵护国产科技品牌成长。这话没错。
有舆论认为,我们当然要支持国货,鼓励创新,包容企业在发展中的试错。但问题是,包容不等于纵容,支持不等于封口。
流量本是就是一把双刃剑。你不能一边享受“顶流车企”的流量红利,一边拒绝承担相应的舆论监督。你不能一边说“为用户造车”,一边让用户连说句“这车门打不开”都不可以。
第一财经作为专业财经媒体,过去批评过华为“遥遥领先”,也分析过特斯拉市场策略。其实,它不是只盯着小米。
![]()
有博主用AI搜索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可能有误差),第一财经喜欢报道谁的新闻,在汽车数码领域最多的是华为,苹果,特斯拉。
而负面新闻超过100条的有五家,分别是特斯拉,苹果,英伟达,小米,比亚迪。AI还统计了第一财经广告投放数量排名前五的车企,分别是宝马,奔驰,奥迪,丰田,通用。
![]()
![]()
当年诺基亚倒下,不是因为被骂得多,而是因为它听不进骂声。如今的小米,正走在同一条危险的路上:外部批评被压制,内部反思被欢呼淹没。
粉丝们总说“国产不易,多些理解”。可真正的理解,是希望它更好,而不是让它变瞎。
![]()
再看那篇惹争议的文章,其实核心并不过分,它只是问了几个普通人关心的问题:
车辆发生事故后,逃生机制是否可靠?
品牌在追求销量和热度时,有没有守住安全底线?
当个别事故频发,企业是急于辟谣,还是主动排查?
这些问题,不该被回避。
![]()
国产科技品牌的成长,需要掌声,也需要警钟。媒体的批评,可能是尖锐的,但只要基于事实,就值得倾听。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