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司马懿是诸葛亮最大的对手,错了,真正的噩梦,叫张郃。
这个人在街亭一战让诸葛亮功败垂成,在陈仓未到就吓退了蜀军。
连司马懿都不敢轻易和他硬碰,最后,司马懿用了一个阴招,借诸葛亮的手除掉了他。
——《壹》——
一个决定改变三国格局
公元200年,官渡,袁绍十万大军包围曹操营寨,所有人都以为曹操完了,粮草只够三天,士兵逃亡不断,许攸都跑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己撑不住了。
![]()
就在这时,曹操决定赌一把,夜袭乌巢。
火光冲天,袁绍的粮草全毁,但袁军主力还在,十万人对三万人,袁绍仍有一战之力,问题出在张郃身上,袁绍派张郃和高览率重兵攻曹营。
郭图给袁绍出主意:"张郃他们攻不下来,肯定会幸灾乐祸。"
这话传到张郃耳朵里,张郃当场就明白了,乌巢失守,郭图要拉人垫背,他和高览对视一眼,做了决定,投降,史书记载很简单:"郃遂与高览焚攻具,率众降。"
但这个"降"字背后,是袁军的全面崩溃。
主力突然投敌,十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曹操亲自迎接,拉着张郃的手说:"如同微子离殷、韩信归汉。"这评价够高了,但更关键的是,曹操马上给了实权。
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独立统兵。
要知道,曹操手下旧将一大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宗亲,外姓将领要出头,难于登天,张郃却一路顺风顺水,为什么?因为他确实能打。
建安二十四年,定军山,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于马下。
曹军主帅阵亡,几万人没了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郭淮站出来:"张将军国家名将也,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
一句话,推举张郃为主帅。
张郃接过指挥权,立即下令:"远水为阵。"什么意思?刘备想渡汉水攻阳平关,曹军诸将想靠着汉水布阵,觉得这样有依托,张郃说不行,那是示弱。
必须后撤,离开汉水,引诱刘备渡河,等他们过了一半再打。
这一招叫半渡而击,刘备在对岸观望半天,没敢动,战后刘备很郁闷,说了句话:"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什么意思?应该擒住张郃,杀个夏侯渊有什么用?
这评价够狠,刘备承认,张郃才是曹军的核心。
夏侯渊虽是主帅,但真正难对付的是张郃,曹操听说夏侯渊死了,连夜从长安赶来,到了汉中一看,张郃守住了,松了口气,但曹操最终还是放弃了汉中。
不是打不过刘备,是打不起。
刘备倾全国之力,诸葛亮在后方源源不断送粮送兵,曹操呢?东吴在东线虎视眈眈,内部矛盾重重,根本耗不起,曹操撤了。
但把张郃留在关中,任征西车骑将军,这个位置,仅次于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
——《贰》——
诸葛亮的滑铁卢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慌了,亲自到长安坐镇,派谁去挡?张郃。
![]()
诸葛亮这次准备很充分,声东击西,让赵云在箕谷佯攻。
自己率主力出祁山,曹真被赵云牵制,关中空虚,三郡一降,陇右就是蜀汉的了,关键在街亭,这地方是咽喉要道,扼守住了,张郃的援军就过不来。
诸葛亮派马谡守,给了明确指令:当道下寨,堵死要道。
马谡没听,他带兵上了南山,说要居高临下,王平劝他:"违背丞相节度,要出事。"马谡不听:"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懂什么?"
张郃到了街亭,抬头一看,笑了。
敌人在山上扎营,那就围山断水,张郃下令,切断水源,围而不攻,蜀军在山上待了不到一天,就开始缺水,士兵躁动,军心涣散。
马谡想突围,冲下来就被击溃,蜀军"众尽星散"。
只有王平带着一千人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没敢追,诸葛亮闻讯,立即撤军,三郡刚降就丢了,第一次北伐就这么完了。
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问题不是马谡,是张郃,这个人太懂兵法了,街亭地形险要,正常将领会强攻,拼消耗,张郃不,他一眼看穿马谡的破绽,用最省力的办法赢了。
诸葛亮从此把张郃当成头号劲敌。
同年冬天,诸葛亮不甘心,发动第二次北伐,这次他换了路线,不走祁山,改走陈仓道,目标是陈仓城,那里只有郝昭一千多人。
![]()
诸葛亮算盘打得好:围点打援。
陈仓城破了最好,破不了,魏军一定会来救,到时候野战歼敌,一样划算,郝昭守得很顽强,云梯,烧了,冲车,砸了,挖地道,他在城里挖壕沟拦截。
二十多天,攻不下来,魏明帝急了,召张郃进京。
亲自到河南城摆酒送行,派三万精兵护送,临行前,曹叡问:"等你到了,诸葛亮是不是已经得手了?"张郃摇头:"臣未至,亮已走矣。"
曹叡不信:"你怎么知道?"
张郃伸出手指,一根一根数:"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这就是成语"屈指可数"的来历,张郃日夜兼程赶到陈仓,诸葛亮真的撤了。
——《叁》——
司马懿的借刀杀人
不是郝昭守得好,是粮食没了,诸葛亮这次带的粮草只够一个月,他的战略目标不是真打陈仓,是吸引张郃回援,给东吴减压。
![]()
东吴在石亭打败了曹休,魏军主力都调到东线。
关中空虚,诸葛亮趁机闹一下,但张郃看穿了这一切,他知道诸葛亮不会带太多粮草,所以判断准确:等我到,他早走了,撤退路上,魏将王双追来。
诸葛亮设伏,斩了王双,这算是给第二次北伐挽回点面子。
但张郃才是真正的赢家,他两次挡住诸葛亮,一次破敌于街亭,一次吓退于陈仓,魏明帝封他征西车骑将军,五子良将,就剩他一个了。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这次他做了充分准备,木牛运粮,储备两年,司马懿接替病死的曹真,统领关中大军,终于,两个人正面对决,司马懿留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率主力救祁山。
张郃提建议:"应该分兵驻守雍、郿,防止诸葛亮袭击后方。"
司马懿不同意:"兵力分散,前军顶不住怎么办?"结果呢?诸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己率主力打上邽,守军大败,蜀军还抢收了上邽的麦子。
司马懿急了,追到卤城。
张郃又说:"不该进逼,诸葛亮粮少,坚守就行,祁山守军知道我们在附近,人心自稳,我们只需分兵袭扰后方,不必全军压上。"司马懿又不听。
![]()
他追着诸葛亮跑,到了就登山掘营,死守不出。
部将骂他"畏蜀如虎",逼得司马懿派张郃攻王平,张郃攻不下,司马懿亲自出击,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六月,诸葛亮粮尽撤军,司马懿下令:"追击。"
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他命令张郃带兵追,张郃没办法,只能执行,军令如山,抗命就是死罪,追到木门道。
两边山峰对峙,峡谷狭窄,张郃走到一半,突然鼓角齐鸣。
万箭齐发,张郃右膝中箭,血流如注,部将想救他出去,已经来不及了,一代名将,死在木门道,谥号壮侯。
——《肆》——
一切都是算计
张郃死后,司马懿真正掌握了关中军队,魏国五子良将全部凋零,再没有人能和司马懿争锋,有人说,司马懿是故意的。
![]()
他知道木门道险要,明知诸葛亮有埋伏,还逼张郃去追。
这是借刀杀人,证据呢?《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司马懿真的不懂"归军勿追"这条兵法吗?
他当然懂,他比谁都懂,但他还是让张郃去了,张郃是司马懿最大的竞争对手,论资历,张郃从袁绍时代就是名将。
论战功,张郃街亭破敌,陈仓退兵,哪一件不是大功?
论威望,连诸葛亮都忌惮他,这样的人不死,司马懿怎么上位?史书没有明说,但司马家后来篡魏建晋,陈寿写《三国志》时是晋朝史官。
他不敢把话说透,只能隐晦地记一笔。
张郃之死,是三国的转折点,曹魏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征善战的宿将,司马懿彻底控制了军队,十年后,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杀曹爽,夺取大权。
![]()
再过两代,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
这一切的起点,就在木门道那一箭,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张郃挡住了诸葛亮,却没挡住司马懿,他赢了所有的战争,却输给了权谋。
一个纯粹的军人,最终死在了政治的暗算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