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王健林突然“限高”,说是1.86亿元债务纠纷,这数字对于巨头来说,实在不算大,但舆论瞬间爆炸。这么多年,王健林这个名字和“再不努力你就要被万达广场包围了”一起,构成了中国商业地产最魔幻的底色。9月28日,限高令下达;9月29日信息消失,72小时三日游,像一场闹剧,也像是行业的破镜重圆,但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水?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
限高令并不是一纸空文,到了执行阶段,法院线下通知到了王健林,他的出行、生活都受限制。飞机头等舱、五星级酒店,两亿小债,却给这一代地产教父按上了信用警戒标志,连子女上学都受到波及。
万达集团回应说是下属项目公司纠纷导致的执行信息误传,说几句风轻云淡的话,实际谁都明白,这不是简单的系统乌龙。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地产集团,三方轮番博弈,压着王健林这一颗融资市场的“定海神针”——背后不只是万达一家,而是整个中国城市商业的信用防线。
最戏剧的,是限高只坚持了72小时,当所有媒体还在讨论“首富连两亿都周转不开”时,法院迅速撤销限高记录。公开网查无此案,好家伙,这速度,像极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戏法,先是流动性断裂,又靠外部注资强撑,金融巨头都是这么玩的。
![]()
“限高三日游”,并没有让王健林彻底松口气,相反,这场小型危机把万达的现金流问题推到聚光灯下。时间进入9月底,话题转向“415亿元冻结”——仅8月新增24亿被执行,累计已超76亿,流动负债接近千亿,每天到期债务6500万,这压力连胡雪岩当年都未必能顶得住。王健林看上去体面,实际已站在风暴眼里。
先梳一下万达的成长路径,没人比王健林懂“加杠杆扩张”这条路。1988年,他拿着部队借款50万拉起万达,靠“住宅+商业”双线运作,一套房卖完再开广场收租金,短短几年全国扩张成商业地产老大。2016年,万达巅峰时刻,7961亿资产,王健林荣登福布斯华人第一富豪。他擂下豪言“拿5000亿对标迪士尼”,敢想敢拼。
但那年头的繁荣,埋下了高风险的种子。2014年,万达香港上市遭遇惨淡,迅速退市,资本市场不买账,他只好签下重磅对赌协议:2018年8月底前A股上市,不成要回购全部股权加利息。这一击,是典型的把高杠杆和未来赌在一起,等于金融炸弹在身,市场一旦紧缩,对赌协议马上变成“还债地狱”。
![]()
2017年,杠杆失控,债务突破6000亿,各路资金一起抽走,万达遭遇第一次“股债双杀”,只得大批出售文旅项目和酒店,600多亿回血,但远不够填窟窿。地产调控收紧,银行收贷,融资窗口几乎关死,再盲目扩张,只能饮鸩止渴。
日子过到2021年,王健林又签第二份对赌,联合腾讯、苏宁等众多巨头再融资380亿,承诺2023年底前万达商管上市,上市失败回购股权加高利息,连个人控制权都质押在内。这回赌的是集团命脉,倒下就失控,谁买单?
![]()
新冠疫情杀到,地产更难,融资窗口彻底冷却,两层对赌协议同时“爆雷”,共计760亿回购压力,利息每年都在放大。万达从昔日顶点变成高杠杆债务人,每天被债权人盯着数钱。
现实很残酷。
钱庄断裂了,旧模式停摆,王健林过去靠“卖广场回血”这招,从2023年开始彻底激进。15座卖完再卖26座,2025年更打包一次性处理48座一二线广场,交易额500亿。好像拼命“割肉续命”,但这批广场都是打折甩卖,单价锐降,部分资产腰斩。老胡雪岩被生丝崩盘,一夜之间卖铺卖田产,本质就是资金链绝断之下的系统性崩溃,万达现在的操作如出一辙。
![]()
规模贱卖有直接疼痛。从400多座广场,变成自持300左右。高峰期租金收入400亿,现在缩到200亿。盈利模式缩水,管理费带来的分成不到三分之一,净利润率从38%直接跌到14%。商业物业的逻辑都变了:电商冲击,消费下滑,传统实体“现金牛”模式崩了。变现周期拉长,资产不断贬值,万达彻底进入“资产贱卖—盈利缩水—现金流断裂”的负循环。
广场不是唯一。万达电影大头卖给中儒意,万达酒馆盘出,连美国传奇影业也要转手。手里核心资产不断流失,“造血”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靠物业分成应付巨额债务。
![]()
为什么这次区区1.86亿会让法院下达限高?其实并非金额本身有多特殊,而是万达集团的现金流已经吃紧到小额债务都能触发法律警戒。欠款拖延,子公司和集团信息混乱,才让王健林本人直接受限,关键时候靠舆论和协调“救急”,好像雷曼兄弟临门一脚,资产换钱,危机未除。
怎么看最近几年王健林的动作?其实他确实在拼命还债——8年来,每天还5.48亿,类似极端的“自救”。天天在推资产,拆公司,用行动证明没有跑路。跟躺平的地产大佬不同,王健林有担当,但行业的信用坍塌不是一家能左右的。信贷断裂,融资冻结,靠王健林个人意志明面扛不住整个周期。
![]()
更危险的是,融资“生命线”被掐紧。银行授信额度从3000亿断崖式缩水到不到800亿,发债也更难,票面利率从3.5%飞涨到7.8%,连“盟友”都变成债主,排队要求回购股权。苏宁、融创这些曾经的战略投资者,现在就是追债人,债务连在一起,商业帝国陷入“墙倒众人推”。
所有解决希望都押在上市上。2021年380亿对赌协议,上市失败额外叠加中东资本还款条款,回购总额逼近820亿,王健林质押近全部个人股权。上市审批卡在资产估值问题,2024年提交招股书,但2025年上半年审核仍暂停。即使上市勉强成功,行业基本面已变,租金回报率大跌,三四线广场出租率跌破八成,盈利支撑减弱,钱到手也只是拖延,而不是终结危机。
![]()
有意思的是,这场“限高三日游”类似历史上胡雪岩生死关头那场钱庄危机。胡雪岩当年靠“变卖核心资产”折腾到最后,钱庄挤兑还是救不回来。东印度公司债务崩溃时,也等政策救赎,寄希望于议会续约垄断,万达押宝上市,思路如出一辙。也像雷曼兄弟,眼看流动性枯竭,还寄望外力,结果只是短暂“止痛”。
这几年王健林的转型口号不断。喊“信用重于资产”,强调自己没有跑路;但商业世界最残酷的是,只有现金流和盈利才是真命门。三重死结:造血能力下滑、融资断裂、对赌压顶,每天都要还6500万债务,能熬到最后的概率极低。万达的困局,不是个体悲剧,是整个地产模式的垂直过山车和鏖战到底。
![]()
万达成败,其实不是王健林一个人的醒悟能改变。高杠杆扩张的商业逻辑已破,一代模式退场。行业需要新的答案:轻资产运营、高服务密度才是出路。否则下一个暴雷巨头,很快就会出现。
说到底,这场限高风波是万达信用链条的一次“警醒”,王健林能不能翻身?答案没有那么乐观。商业洪流从不等人,老王的担当应当被尊重,但下一步是“变则生”,守旧必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