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菲律宾派遣船只非法闯入我南海领域,遭我海警船只驱赶狼狈逃窜,没想到这时候美国又出来给小弟撑腰,不但要求我国不许反击菲律宾,更是威胁要对华“动武”。然而,面对美国这番嘴脸,中方只是简单回了两句话。
那么,美国到底敢不敢“动武”?中方又说了那两句话?
![]()
一份被掏空的法律脚本
今年10月12日,在南沙群岛的铁线礁附近,菲律宾两艘公务船,在无视中方多次警告之后,以一种危险的姿态,主动接近了正在正常执法的中国海警艇,最终引发了一场擦碰。
几乎就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远隔重洋的美国立刻发声,其国务院和驻菲大使摆出了“协防”的架势,谴责中方在南海用水炮攻击并撞击菲律宾船只,不允许中国对菲律宾进行任何形式的反击。
![]()
他们的话说得很重,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这份冷战时期的文件,如今被重新激活,仿佛成了南海博弈中的一把万能钥匙,被各方拿在手里,试图打开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美国人言必称条约,动辄就拿第四条说事,声称适用于南海地区任何攻击菲武装部队、公共船只和飞机的行为,威胁“动武”的意味很浓。
![]()
这份条约的精髓恰恰在于它的模糊,翻开条约细则,你会发现它压根就不是一个能自动开火的“开关”,更像是一个需要多方拧动的“阀门”。它规定,任何一方要采取行动,都必须“依各自宪法程序”,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总统不能拍脑袋决定,还得通过国会的授权。
行动之后,还得立刻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这层层叠叠的程序,给政治决策留下了巨大的缓冲地带。说白了,打不打,怎么打,主动权牢牢攥在美国自己手里。美国历史上向来警惕被盟友拖下水,这份条约的设计本身就留足了后路。
![]()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武装攻击”?条约里根本没写清楚。中国海警用水炮驱离非法闯入的船只,这属于执法行为。美国却刻意想把这种行为等同于战争行为,这中间的界限,模糊得就像海上的晨雾。
最讽刺的是,当1951年这份条约签订时,菲律宾对南沙群岛压根就没提出过任何主权声索。一份诞生于那个年代的防御条约,如今被拿来为菲律宾在南沙的领土主张背书,这在法理上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悖论,更像是为了军事介入现找的一个借口。
![]()
一场精心策划的碰瓷大戏
有了这份可以随意解释的“法律脚本”,一场围绕条约展开的国际认知战正式拉开帷幕。菲律宾在这场戏里,将“受害者”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剧本清晰可见:先是派船只进行“碰瓷式挑衅”。
比如今年9月在仙宾礁,菲船就曾主动撞击中方舰艇。这次在铁线礁,又是主动危险接近。一旦擦枪走火,马上切换模式,通过国际媒体高呼自己被“欺负”了,自己成了“受害者”。
![]()
紧接着,美国和它的盟友们就像收到了信号一样,立刻登场。在铁线礁事件发生后不到24小时,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甚至连欧盟都同步发声,异口同声地谴责中国“危险和破坏稳定”。
这套“碰瓷-定性-广播”的三部曲,目的就是利用条约的威慑力,把中国的正常执法行动无限放大,将其塑造成一个“恃强凌弱”的侵略者形象,抢占道德高地。
![]()
面对这种泼脏水式的舆论攻势,中国怎么办?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直接把话挑明了。他没有过多纠缠于谁碰了谁的技术细节,而是直击要害。中方明确指出,菲方是“侵权挑衅在先”,美国则是“罔顾事实、恶意抹黑”。
这两句话等于是在重新定义整起事件的性质——谁才是真正的“肇事者”,谁又是南海“最大的风险源”。中国的反击,是直指根源的归因反击,试图打破对方精心构建的叙事链条。
![]()
有趣的是,在这场喧嚣的舆论战中,有一个群体却显得异常安静,那就是东盟。当马来西亚领导人强调“积极的非结盟”,新加坡高官直言大国博弈对世界无益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普遍的审慎和警惕。
在一些高级别对话会上,一旦出现对抗性议题,很多东盟国家的代表干脆表现出回避或不感兴趣。他们看得很清楚,不想被这份陈旧的条约拖进不属于自己的冲突里。
![]()
尽管美国话说得狠,但在铁线礁的摩擦发生后,五角大楼并没有立即增兵南海,而是不痛不痒地表示需要“评估事态”。这种言语上的高调与行动上的延迟,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有记录显示,当解放军的055型万吨大驱出现在相关海域时,附近的美军舰艇曾悄然后撤。
这背后,是美国根深蒂固的战略考量。美国智库的报告早已坦言,今天的菲律宾对美国而言更像是一个“负担”。将大国信誉和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盟友深度绑定,其风险不言而喻。
![]()
结语
回过头来看,《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今天的南海,其现实功能已经完全异化了。它既不是一张可以随意签发的“动武许可证”,也并非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保障”。它成了一个被高度工具化的政治符号,驱动着一场法律、舆论和军事姿态犬牙交错的复杂博弈。
从菲律宾政府的角度看,外部冲突是转移国内矛盾的良药。当其支持率暴跌、贪腐案缠身、甚至政变传闻四起时,在南海制造摩擦,不仅能将自己塑造成“爱国者”,还能从与美国紧张的贸易关系中,换取华盛顿的经济援助。
![]()
然而,这种“协防声明—海上试探—再声明”的无限循环,正在不断压缩各方的回旋空间,让误判的概率直线上升。持续将执法层面的摩擦,错误地解读为条约定义的“武装攻击”,最终只会让所有人都陷入危险的境地。
南海局势真正需要的,不是扩音器里日复一日的威胁,而是让各方回到谈判桌前,回归中国一直主张的——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让枪炮的保险关上,让外交的阀门打开,这才是避免棋盘倾覆的唯一出路。
环球时报2025-10-13《菲侵闯中国铁线礁,中国海警依法驱离》
环球网2025-10-15《美方炒作“中国用水炮攻击并撞击菲船只”,外交部驳斥:罔顾事实,再次暴露美方不良居心》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