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对长期不动户展开清理工作,涵盖个人长期不动户与单位长期不动户两类。尽管各家银行对 “长期不动户” 的认定尺度存在差异,但普遍将低余额、长期无主动交易的账户纳入清理范围。不过,多家银行也明确,若用户仍需使用处于清理范围内的账户,需及时携带有效证件前往银行网点办理激活手续。
![]()
银行密集启动清理,多类机构共同参与
近期,银行业针对长期不动账户的清理行动进入 “公告密集期”。10 月 16 日,湖北远安农商银行发布公告,明确将开展个人银行账户清理,具体包括个人长期不动户、个人开立的多个银行结算账户,以及身份信息缺失或过期的账户。
根据其公告,个人长期不动户的界定标准为: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连续三年及以上未发生存现、取现、转账等主动交易,账户余额 100 元及以下,且无该行信用卡约定还款、个人贷款还款等签约关系的个人银行账户,这类账户将被转入久悬未取专户管理。此外,同一客户在同一法人行内,I 类户超过 1 个或 II 类户、III 类户分别超过 5 个的账户,将被降级或限制交易;身份信息缺失、有误或证件过期 90 天以上的账户,也会被采取限制措施。
同日,贵安新区发展村镇银行也发布公告,宣布将对一年内未发生收付活动(结息等非客户主动业务除外)且未欠该行债务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清理。公告提到,将依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自公告发出 30 日后,即 2025 年 11 月 14 日起启动清理,逾期未办理销户的账户,未划转款项将转入久悬未取专户管理且不计息。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多家银行提前释放清理信号。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酒泉农商银行、陇西农商银行、新丰农商银行等机构近期先后发布公告,预告将对长期不动户进行集中整治,形成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多类机构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长期不动户常见界定,清理背后有三重原因
随着清理行动推进,“长期不动户” 的具体界定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综合多家银行公告,账户通常符合以下情形之一时,会被纳入长期不动户范围:
- 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最后一笔主动动账交易(含存取款、汇入汇出、转账等,不含结息、司法冻结等非主动交易)超过 3 年;
- 定活两便账户自起息日起满 3 年未发生业务;
- 未约定转存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账户(含存单),到期后 3 年未发生业务。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此次清理行动背后有三重核心原因:一是大量长期无交易的账户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用于洗钱、电信诈骗、买卖账户等违法活动,清理可有效压缩灰色空间;二是这类闲置账户会占用银行系统资源,增加数据存储与运维成本,清理后能优化后台管理,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三是依据《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监管要求,银行需持续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对无法核实或长期失联的账户进行管控,这是反洗钱与账户实名制管理的必然举措。
部分银行还对长期不动户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优化调整。10 月 13 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此前该行长期不动户认定标准为 “账户余额 100 元及以下,无个人贷款还款、代销基金等签约关系且连续 180 天及以上无非结息交易”(金融社保卡、公积金卡除外);调整后,标准变为 “账户余额 10 元及以下,无相关签约关系且连续 365 天及以上无非结息交易”,纳入治理的账户范围进一步缩小。自 10 月 15 日起,兴业银行已按调整后的标准每日滚动管控符合条件的账户。
用户需警惕闲置账户风险,银行认定标准差异显著
业内人士提醒,长期不动户并非 “沉睡无害”,反而暗藏多重风险。一方面,闲置账户可能产生账户管理费、年费等持续性支出,若用户未及时关注,小额余额可能被逐步抵扣,直接影响财产权益;另一方面,长期未使用的账户若被不法分子盗用,可能成为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 “工具账户”,给用户带来法律风险与信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家银行均在推进清理工作,但对 “长期不动户” 的认定标准差异显著。在个人长期不动户方面:
- 新丰农商银行的标准为 “三年及以上未主动办理金融交易(结息除外)且账户余额为零的个人活期结算账户、储蓄账户”;
- 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界定为 “近三年及以上无交易,账户余额小于等于 10 元的账户”;
- 酒泉农商银行则以 “两年及以上未主动发生资金动账业务,无贷款关联及股金分红关联,账户余额 100 元及以下” 为标准(不含社保卡、陇通卡)。
王蓬博分析,标准差异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监管仅设定原则性要求,未统一具体年限、余额阈值或通知方式,银行可根据自身客户结构、系统能力、风控模型制定细则;二是大型银行客户基数大、历史账户多,多采取审慎的分批清理策略,部分中小银行为提升管理效率可能设定更严格标准;三是不同银行在反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客户触达能力上存在差异,导致执行尺度不同。
除个人账户外,部分银行还将清理范围拓展至单位账户与线上闲置账户。湖北大悟农商银行明确,清理对象包括 “连续 1 年及以上未发生收付活动、状态为睡眠 / 无主 / 待销户且无未结清贷款的单位账户”“营业执照注销或吊销的单位账户” 等;陇西农商银行则聚焦线上渠道,对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无登录记录的个人掌银 / 网银用户、2024 年 1 月 1 日起无登录记录且年龄 70 岁以上的个人线上用户,以及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无登录记录且对公账户已销户的企业网银用户进行清理。
王蓬博指出,标准不统一虽未必给用户带来困惑,但同一用户在不同银行面临不同规则时,可能产生 “被销户” 或 “服务突变” 的误解,增加账户管理负担。他建议,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银行应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尽快统一清理触发条件、通知流程、异议处理及恢复机制,推动行业形成相对一致的执行标准。
与此前 “清卡” 对比:从 “卡基” 转向 “账基”,监管要求升级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业已多次启动 “清卡” 工作。2023 年,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以及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先后开展睡眠卡清理;2024 年,各地银行陆续跟进,形成行业集中 “清卡” 高峰。
王蓬博表示,此次长期不动户清理与此前 “清卡” 存在本质区别:当前行业已从 “卡基” 转型为 “账基”,反映出银行与支付行业的发展变化,也体现监管逻辑从 “卡片载体” 向 “账户行为” 的深化。“前几年清理重点是物理卡片,尤其是一人多卡中的冗余借记卡,核心是遏制银行卡买卖黑产;如今聚焦长期不动户,无论有卡无卡,只要账户长期无交易、无余额且失联,均纳入清理,覆盖更广、标准更细,标志着监管对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升级,从治标转向治本,更强调账户的真实性、活跃性与可追溯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