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从窗户斜斜照进屋内。67岁的林阿姨坐在沙发上,手边一杯热茶还未饮尽,心却乱如麻。原来,最近打麻将时,一个老朋友突然晕倒,被送医后查出脑梗,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否则很危险”。
回想自己近来总觉得头晕,有时还“眼前一黑”,林阿姨不禁担心:难道血管堵了,头部早已提醒过我?
![]()
身边不少朋友或许有类似经历:头一晕,就以为是没吃早餐;眼花耳鸣,觉得是昨晚没休息好。真相却远比我们想的曲折。事实上,头部的某些异常,恰恰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血管里的“隐形杀手”,血栓悄悄找上门时。
你是不是也疑惑:血管堵不堵,头部真的能“未卜先知”吗?究竟哪些症状特别值得警惕,才不是老了身体的小毛病?
头部异常,到底是不是血栓的信号?专家这样说
血管像自来水管,随着年纪见长,“管道”慢慢积垢、变窄,堵塞风险逐渐增加。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超2.9亿人,脑血管病致死率连续20年位居我国首位。血栓正是阻挡脑部血流的主要“元凶”。
![]()
但许多人误以为,只有突发中风才是血栓“作祟”的表现,实际上,血管堵塞前的“默默提醒”,往往藏在头部不易察觉的细节里。哈佛大学医学研究指出,约80%的脑血管梗死,都有可追溯的早期征兆。及时留意,能把大风险扼杀于“萌芽”阶段。
那么,头部究竟会有哪些典型的异常,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呢?
坚持留意,这3个头部信号可能预示着血管栓塞
莫名反复头晕、眩晕
头晕不是小事,尤其是突然无缘由地“天旋地转”,甚至站不稳、恶心。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数据,有超过55%的颈动脉狭窄或阻塞患者,会反复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或眩晕。这是因为脑部供血变得不稳定,氧气和养分供应减少。
伴随耳鸣、视物模糊、单侧肢体“发软”时,更需警觉,这些是脑血流急剧下降的表现。
许多人“扛一扛”就过去,以为休息一阵儿就好,却忽略了背后可能正在悄悄形成的血栓。
![]()
新发或加重的头痛、偏头痛
不是所有头疼都是普通“上火”或累到,如果你过去很少头痛,近期开始反复出现清晨或晨起后头痛,且疼痛范围多为一侧或后枕部,警惕血液流通不畅导致的脑部缺氧。
尤其是年过五旬的朋友,头痛突然袭来,持续加重,且伴有恶心、呕吐,请不要习惯性“扛”过去。
中华医学会研究提到,不少脑供血不足或微小血栓形成后,患者会在一两周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疼,但容易被误判为生活作息问题。
突发语言障碍或视力模糊,且自行好转
生活中,有些人突然觉得说话发音不清、表达困难,或眼前一阵模糊,看字变重影,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常常认为只是疲劳或年纪大了,实际上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世界卒中组织统计,有20%的TIA患者在3个月内发展为真正的脑梗死——而“预警”就是这些稍纵即逝的头部异常。
医生提醒,每一次“无害”的看东西花了、暂时说话不溜利,都是脑血管发出的“红灯警报”,错过了就是大病风险。
胃痛、腰酸可能还有缓,但脑部的供血异常,往往留给我们的缓冲期极其短暂。很多人因此错过早期“黄金抢救期”。
别等症状恶化,这几招帮助你远离血栓风险
定期体检不可少:每年至少做一次血脂、血压、颈动脉B超等检查,监测血管健康。数据显示,80%以上的严重堵塞者,早期只在体检时发现端倪。
![]()
三餐均衡,少盐控油:饮食过咸、饱和脂肪多,会加重血脂异常。多吃蔬果、全谷类、橄榄油、优质蛋白,减少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摄入。
坚持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提高血管弹性。美国心脏学会建议,中年及以上人群“运动到能说话但气微喘”最优。
科学管理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是血管栓塞的高危对象。规范用药+规律复查,有助于血管持续畅通。
发现异常,尽早就医:正视“头晕、头痛、短暂视力/语言障碍”的信号,别盲目忍耐或自行服药,专业医生的判断和检查才是安全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