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正是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实物,文物与中华文脉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那么,透过文物为什么能看见中华文脉?透过文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中华文脉?又如何通过文物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呢?
![]()

为何能看见中华文脉

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世代守护和传承的文明与文化发展的脉络体系,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连续创新发展的文明和文化品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文脉在文化主体上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俗而言,如果中国没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哪里会有一脉相承的中华文脉。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脉存在延绵的历史根本。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文化遗产中最常见、最直观的实物形态,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古代社会的窗口。文物传承着历史文化,承载着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草蛇灰线,伏脉千年。一件件文物背后蕴含着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文脉。因此,透过文物,我们可以看见甚至感知中华文脉。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主要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看到的一片片文字甲骨是3000多年前辉煌的商文明发出的回声。黄河下游地区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大口陶尊之上常见有日、月、山形象的组合刻划符号,这不仅是文字的起源之一,同时反映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用以祭日出、祈求光明与丰收,并在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共同的信仰和区域文化认同。黄河中游地区距今6000年左右的彩绘陶盆不仅呈现了史前高超的绘画技艺,更是在当时公共活动中凝聚族群的标识物。
![]()
![]()

看见怎样的中华文脉

透过文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脉,文物记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廓清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弄清这一文明的进程离不开考古学,而考古学的探索与论证就是依靠包括各种遗迹遗物等在内的实物遗存。史前以及历史不同阶段的文物实证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历程。文物中能看到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透过文物能看到:中华文化大体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发展;距今8000年左右社会出现了分化端倪,开始了文明的进程;距今6000年左右社会出现明显分化,大型的聚落中心开始出现,大型墓地出现;距今5000多年进入文明时代;距今4300多年中原地区崛起;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经过商代和周代的发展,到了距今2200多年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
一万多年的中华文化和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文明特质,透过文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些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彩陶“西阴之花”跨区域广泛分布反映的早期文化互动圈意义上“文化中国”,到陶寺文化圭尺代表的政治实体上的“地中之国”,再到二里头文化核心引领的“最早中国”,再至西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以至尼雅遗址织锦护臂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脉流淌与赓续传承。
一万多年的中华文化和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物质有形,精神不朽。透过文物,我们可以看到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优秀品质,还可以看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操守,“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这些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历史自信、文明自信、文化自信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之力。例如,距今4300年左右的陶寺彩绘龙盘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初步形成,也蕴含了“风调雨顺、丰产丰收”和“大人广德、包容万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美德。
![]()

何以赓续中华文脉

如何通过文物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呢?守护保护是第一位的。“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呵护好是赓续文脉的第一步。我们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利用,做好重点考古课题研究和大遗址保护,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探索保护研究深度融合机制,注重系统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
讲好文物故事是对赓续中华文脉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包括考古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持续受到大众关注,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并且依托文物创作的文艺作品屡屡“出圈”就是讲好文物故事的体现。博物馆里的许多国宝重器为赓续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感受可互动的殷墟青铜人头像让大众穿越千年,遇见神秘面庞,感受先民记忆;可体验可参与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清音过了千年仍在回响,呈现了礼乐文明恢宏的气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这是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考古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文物,还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物。如北宋《清明上河图》在现实中再现,成了今日的著名景区“清明上河园”,人们身游其中,如至大宋京华市井。多媒体互动、新媒体传播、虚拟复原、智慧体验、在线观馆等赋能文物,使得科技与文脉交相辉映。这些充分说明,新时代做好“两创”是赓续中华文明的关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 徐鑫
新媒体编辑: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