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天,山东沂源县南鲁山镇一个土坡下,考古队挖出了整整12座战国时期的墓葬。
![]()
事情其实是从一锨土开始的。村里人老周在自家红薯窖旁松土,掀开一块土后刨出点绿锈,擦了擦,露出剑鞘的轮廓。他没藏着掖着,直接去报了当地文物局。文物局一来,考古队就到了,先在土坡上开探方,没挖多少,下面就出现那种夹着木炭和碎石的夯土——考古里常说的“花土”,在战国墓里见得多。顺着探方往下清理,一座座墓眼就冒出来,最大的棺椁长得比一般老宅的大堂还要长。
下到墓室里,等级差别挺明显。编号为M1的那座墓差不多五米长、三米宽,棺椁里摆着五件鼎,旁边还有两只豆和两只壶。放那套器物的规格,在当时算有分量,说明墓主不是寻常人家,至少得是卿、大夫那档。M3是群里头号大墓,西侧一个兵器架保护得好好的,青铜戈、铜矛、长剑都还按秩序插在架上。那把长六十多厘米的青铜剑,锈迹不少,但清洗后依然有锋利感,考古队员用宣纸一擦,纸就被划出口子。这么个东西埋了两千年还能有这个刃口,既说明当时的铸造技艺过硬,也能看出墓主生前对武器挺讲究。
![]()
从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这是个家族墓群。大一些的有椁室和棺木,随葬东西多;小的就只放一两个陶器。奇怪的是,整个墓群里没找到能明确写出身份的铭文。青铜器无铭,木牍没出土,印章也没有。战国贵族通常会留点什么能指明身份的东西,为什么这里没有?现场考古队里常有人讨论:是当年刻意不留?还是后来被人抹掉?这就成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更让人琢磨的是器物风格混杂。那五鼎器身上有盘绕状的小龙纹,这种样式在临淄出土的齐国贵族墓里常见。兵器架上的几把戈,戈援较窄,连接处有三个穿绳孔,这类结构在已知资料里和莒国的兵器更接近。还有一只青铜壶,扁圆身,壶盖顶上有立鸟雕像,鸟展翅、爪抓着盖顶,这种立鸟装饰在莒地更常见,齐器里少见。M8号墓里那件青铜鉴也挺有意思,形制像鲁地常见的深腹平底鉴,鉴底上还能隐约看出一个“鲁”字迹。单件东西解释不了全局,但把这些不同风格放一起,就不那么好下定义。
![]()
墓道朝向也透露东西。整个墓群普遍朝东南,而这个方向正对着莒国旧都那边。把坟门朝故乡方向安放,是很多家庭在丧葬上的常见做法,更像是把归宿留给老家。墓室外常见一层厚厚的木炭,再外面是碎石夯层,这一套组合既能防潮,也能增加盗墓难度。最大那座墓在木炭和碎石的处理上尤其讲究,做法细致,说明墓主对墓葬的安全很上心,不想被随便翻开。
把这些物件和位置放到历史背景里看,就比较有头绪。沂源在鲁中山区,地理上靠近临淄(齐都),西南通曲阜(鲁地),东南接近莒地,三方势力在这里交界。历史上这里的归属几经易手。战国早期属于莒国,公元前431年莒被楚国灭过一次,之后虽有复国但国力受损,到中期又被齐所占。地处边缘、常换主人的地方,文化和物品流动性本来就大。
![]()
按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这些墓主很可能是莒国的旧贵族或他们的后裔。国家被灭、统治更替后,他们没有完全接受新政权,搬到偏僻山沟里过日子。下葬时用齐制鼎器,表面上像是在适应新主的礼仪;兵器上保留莒的样式,私下里继续保持原来的身份认同。选在远离都城的土坡、把墓向老家,外加严密的夯层防盗,这些组合像是在表达一种矛盾:既要在新的秩序下求活路,又不想彻底切断与故国的联系。这种活法在边疆地带并不罕见。
生活化的小物件也能说明点事。M5里出了根兽骨簪,簪上刻了简单花纹。贵族常用玉簪,骨簪出现并非意味着贫穷,反而像是一种低调。边疆不稳的时候,人们常把贵重物品藏好或少用,骨簪这种“低调的贵重”就挺贴合那种心态。另外,陶器里既有绳纹陶釜,也有黑陶豆。绳纹陶在齐地常见,用来日常做饭;黑陶豆偏向莒地样式,用来上菜招待客人。日常用具上的混搭,说明家庭已经在生活习俗上学会了互相借鉴,既有适应新环境的一面,也有保留旧传统的一面。
![]()
不过,不能把所有线索都简单拼成一条结论。那件带“鲁”字的青铜鉴让情况更复杂。它可能是鲁地亲戚送来的礼物,也可能是通过贸易流通得到,或者婚姻关系带来的器物流入。在交界地带,物品交换频繁,族群认同本来就容易模糊。单凭器物定族属,谨慎是必要的。
现场的考古工作是一步一步来的。每件青铜、陶器、木构件都得清理、拍照、编号、登记,出土位置和出土层位一层层记录,尽可能还原当时埋葬的情景。队里人中午喝杯热茶,下午又回来研究图纸和照片,偶尔一个小发现就会引出不少新问题。青铜器被带到修复室做稳定处理,表面清理和保护需要时间;陶器碎片也按号对接,拼接工作很细。取样送去做材质分析和年代检测,这些化验结果出来后,才能把一些假设放到更稳的证据上。
学术界的讨论同样在走程序。文物部门和考古队正在整理出土物的数据,和区域内已知的器物进行比对,同时翻阅史料,找可能的历史关联。修复和化验是并行的,细致的材料学分析、同位素检测、显微镜下的金属学检查,这些都需要时间和专业配合。任何一个小的痕迹,比如器物表面的焊接手法、烧造温度的差别,或者是木炭层的成分,都可能为身份判断和年代归属提供新线索。
从长远看,这批墓葬不像那种一眼能认出的大宗国宝,更多是一些中等规格但细节丰富的器物。正是这些看上去不算惊天动地的小物件,在历史的缝隙里承载着复杂的身份、选择和生活。考古队还在清理,数据还在核对,文物的修复、检测与比对都还在进行中,等待着下一步的证据来把这段跨越时代的小故事继续织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