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10月23日霜降,最不能做的“5件事”,别忘了告诉家人
![]()
清晨推开窗,玻璃上蒙了层细碎的白霜,路边梧桐叶被染得金黄,踩上去簌簌作响。
10月23日,霜降就这样踩着秋的尾巴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可不是简单的降温,
而是天地间阳气渐收、阴寒始凝的信号。
老辈人总说“霜降变了天,做事要趁天”,那些传了几百年的“禁忌”,
其实全是藏在日子里的智慧。今天就扒一扒霜降最不能做的5件事,别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
第一件不能做的,就是硬扛“秋冻”,露脚踝露腰腹。
前几天还见楼下小姑娘光脚踩帆布鞋,围巾甩在肩上,这两天就裹得严严实实,
霜降的“寒”可不是闹着玩的。
民间早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此时昼夜温差能到十几度,
夜间气温能跌到0℃左右,地面水汽都能凝成霜。
尤其脚踝、腰腹这些地方,血管密集又缺乏脂肪保护,寒气一吹就容易往里钻,
整个人都觉得发紧。
老辈人讲究“霜降不露体”,哪怕中午太阳暖,出门也得备件薄外套,
爱美的年轻人别再为了风度硬扛,把秋裤、袜子安排上,才是真的懂保养。
![]()
第二件不能做的,是贪嘴吃生冷辛辣,跟脾胃较劲。
霜降一到,脾胃就像打了盹的老人,没那么精神了。
可偏有人嘴馋,冰西瓜、冰饮料照样安排,要么就靠火锅、辣椒驱寒,这纯属给身体添乱。
元代《饮膳正要》早说过“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生冷食物会让脾胃“犯懒”,辛辣又会加重秋燥,两边不讨好。
闽南人讲究“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涕”,柿子确实是好东西,但也不能空腹猛吃。
不如换成蒸山药、煮南瓜,或者来碗银耳百合粥,温润又养人,这才是顺时吃饭的门道。
![]()
第三件不能做的,是熬夜耗神,跟作息拧着来。
霜降后昼短夜长,连自然界的蜇虫都藏在洞里不动了,这就是“三候蜇虫咸俯”的道理。
人要是反着来,凌晨一两点还刷手机、赶工作,那就是跟天地规律较劲。
老辈人说“霜降睡足,精神足足”,不是没道理的,
此时阳气本就收敛,熬夜会把仅存的精气神耗散掉,第二天准会头昏脑胀。
建议晚上10点前就铺好被子,睡前泡泡脚,哪怕多睡半小时,比喝多少补汤都管用。
那些熬夜党可得醒醒,身体不是机器,该歇就得歇。
![]()
第四件不能做的,是盲目“贴秋膘”,顿顿大鱼大肉。
一降温就有人喊着“补冬不如补霜降”,然后炖肉、炸鸡轮番上,结果吃撑了不说,还总觉得身上沉。
其实“贴秋膘”讲究“平补”,不是瞎补。清代《老老恒言》就说“秋燥宜食粥,能滋阴生津”,羊肉虽好,但得配白萝卜消食;
栗子养胃,可一天吃个七八颗就够了。闽南人霜降爱喝四物炖番鸭,广东人炖羊肉煲,都是用温性食材慢慢炖,既暖身又不腻。
要是顿顿红烧肉、油炸鸡,脾胃运化不动,反而成了负担,这补法不如不补。
![]()
第五件不能做的,是闷在家瞎琢磨,陷在“秋郁”里。
霜降一到,树叶落了,花草枯了,难免让人心里发堵,这就是古人说的“悲秋”。
可千万别任由情绪往下沉,《黄帝内经》讲究“秋冬养阴”,情绪也得“养”。
老辈人霜降爱登高赏菊,不是闲得慌,秋菊被称为“候时之草”,霜降时开得最盛,看着满眼金黄,心里的郁气也散了。
实在没时间出门,在家泡壶菊花茶,跟家人聊聊天,或者翻本轻松的书,都比窝在沙发里叹气强。要知道,心情顺了,日子才顺。
![]()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
霜降是“收”的节气,别耗、别作、别硬扛。这些规矩不是迷信,
是老祖宗见过无数个霜降后总结的经验,豺狼会储粮,草木会落叶,蛰虫会冬眠,人也该顺着天时调整自己。
霜降将至,把这5件不能做的事转发给家人吧:
别露腰腹,别吃生冷,别熬大夜,别瞎进补,别瞎发愁。
顺应时节过日子,才能舒舒服服迎接冬天。
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舒坦比啥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