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司法的天平上,最严峻的考验莫过于对生命逝去的归责。
同样导致死亡的结果,为何有的被告人面临死刑的严惩,而有的则可能获得相对轻缓的刑罚?
答案的核心,深藏于行为人的主观世界之中。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这两个罪名清晰地标示出法律对“故意”与“过失”这两种主观心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对于刑辩律师而言,精准把握这一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运筹帷幄,是能否为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一、 生命权下的精密尺度:故意与过失的法律鸿沟
法律的首要目的是正义,而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恶。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正是这种区别的集中体现。
(一)主观心态的本质差异:罪过形式的分野
1.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复杂的心理叠加
对“伤害行为”的故意:
这是构成此罪的前提。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伤害结果的发生。
这种故意,是积极的、明确的。
对“死亡结果”的过失:
这是此罪的关键。行为人并不希望也未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死亡是其意料之外的后果,通常源于伤害行为失控、力道判断失误、事后救助不及时等疏忽。
因此,法律将其定性为“结果加重犯”,即基础行为(故意伤害)是故意的,但加重结果(死亡)是过失造成的。
其罪名仍定位于故意伤害罪,适用加重刑罚条款。
2.过失致人死亡:单一的过失心态
对“死亡结果”的过失:
行为人主观上完全排斥任何危害结果的发生。
其罪过,在于违反了应有的“注意义务”:
或因“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行为可能导致死亡(当负有预见义务时);或因“过于自信”虽已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
整个行为过程中,行为人既无伤害的故意,更无杀人的故意。
(二)刑罚轻重的天壤之别:主观恶性的法律回应
主观心态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刑事责任的轻重,这在量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1.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量刑起点为十年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如此严厉的刑罚,体现了法律对“故意”实施伤害这一基础行为的强烈谴责和严厉惩戒,死亡结果作为加重情节,大幅提升了其可罚性。
2.过失致人死亡: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罚显著轻缓,因为法律惩处的重心在于行为人严重的疏忽过失,而非主动侵害他人权益的恶意。
由此可见,在致人死亡的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决定其命运走向的“罗盘”。这也为刑辩律师的辩护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
二、 刑辩律师的终极使命:为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与战术
在刑事辩护中,“利益最大化”是一个多层次、动态的目标体系。
它并非一味追求无罪(在证据确凿时可能不切实际),而是在现有法律和证据框架下,为当事人争取最有利的法律结果。
这要求律师具备战略家的眼光和战术家的精细。
(一)核心战略:主攻主观心态,力争定性由重转轻
这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路径,即通过精准辩护,将检察机关指控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成功辩驳为“过失致人死亡”。
![]()
辩护路径:
1.瓦解“伤害故意”:
律师必须全力证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具备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
例如,可以论证案件源于突发性民间纠纷,双方先是口角,进而发生推搡、互殴,行为具有冲动性、短暂性,所使用的工具是随手取得的日常物品,打击部位并非刻意选择的要害。
所有这些情节,都在指向行为的“殴打”而非“伤害”性质,旨在否定核心的“伤害故意”。
2.强调“死亡的偶然性与过失性”:
着力论证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偶然性,并非伤害行为的必然发展。
例如,被害人可能存在特殊体质(如脾肿大、心脏病等,即“蛋壳脑袋法则”),或事后介入了第三方因素、不当的医疗行为等,从而削弱或切断故意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将死亡归因于行为人的过失或意外事件。
(二)核心战略二:在重罪框架内寻求极低量刑
如果现有证据体系牢固,难以改变案件定性,辩护目标则应转变为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法定刑幅度内(十年以上至死刑),争取最低的量刑,尤其是争取适用有期徒刑的下限,或创造适用减轻处罚的可能性。
辩护路径:
最大化挖掘并呈现从宽情节:
1.法定情节是“硬道理”:
律师需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法定从宽、减轻处罚的情节。
包括但不限于:自首(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立功(揭发他人犯罪、提供重要线索等)、坦白(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种罪行)、以及在共同犯罪中认定为从犯。
这些情节,是法律明确规定必须从宽处罚的依据。
2.酌定情节是“软筹码”:
积极赔偿被害人近亲属的经济损失,并真诚悔罪、赔礼道歉,最终取得被害方的谅解书,是司法实践中极为重要的酌定从宽情节,尤其在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中,谅解书往往是“免死金牌”的关键。
此外,被害人是否存在明显过错、犯罪动机是否情有可原、被告人一贯表现良好等,都是律师需要着力渲染的酌定从轻情节。
3.挑战因果关系的完整性:
即使定性不变,律师仍可论证被害人的死亡并非全部由当事人的伤害行为直接造成,可能介入了其自身疾病、救治延迟等因素,从而提出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应相应减轻。
(三)战略根基:以证据辩护为核心,进行精细化操作
无论采取何种战略,所有辩护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证据基础之上。
1.全面审查、质疑控方证据:
律师必须对案卷中的所有证据进行“吹毛求疵”式的审查。
包括:
物证、书证的提取程序是否合法?
鉴定意见(如尸检报告)的结论是否科学、唯一?是否存在合理怀疑?
证人证言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被告人的有罪供述是否通过合法讯问取得,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等需要排除的非法证据?
2.主动构建有利证据体系:
辩护不应是消极的防御,更应是积极的进攻。
律师应主动调查取证,如申请调取未被收录的监控录像、寻找新的目击证人、在必要时申请重新鉴定或聘请专家辅助人出庭,对专业性证据提出有力质询,从而构建一个对当事人有利的、完整的证据链和事实叙事。
最后结论
故意与过失之间,横亘着的是法律对人性弱点的审慎考量与对主观恶性的严厉惩戒之间的分界线。
刑辩律师的职责,就是在这条精细的界线上,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精湛的辩护技巧和尽责的敬业精神,为客户的生命与自由而战。
争取利益最大化,要求律师既是明察秋毫的证据分析者,又是精通法理的战略家,更是善于沟通的谈判者。
通过主攻主观心态、穷尽一切从宽情节、并进行精细化的证据辩护,律师才能在最严峻的司法挑战中,为当事人点亮希望的灯火,最终在每一个个案中推动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作者:
九章刑辩创始人;
安徽律师门户网创始人;
亳州律协·刑委会主任,金亚太(亳州)律师事务所主任,谯城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目标:穷二十年蛮力,救一百条人命!
联系:①③⑧ ⑤⑥⑤② ⑥⑥①⑥!……
免责声明:
本号所有非原创资料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作商业用途,若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联系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