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死一个。”老陈把烟头摁进烟灰缸,火星子溅出来。他干战地摄影二十年,右腿被弹片啃掉一块肉,至今下雨就痒。听到消息,他只蹦出几个字:活该……不,是可怜。可怜的是谁?是记者,也是你我。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无人机不会问“你哪家媒体”
扎波罗热,俄新社记者伊万·祖耶夫,无人机直接灌顶。乌方说:俄军伪装成记者。俄方说:乌军蓄意瞄准。两边嘴炮,人没了。无人机镜头里,他只剩一只靴子,鞋底还沾着泥。泥是乌克兰的,血也是。战争第一条潜规则:枪炮不认记者证。第二条:谁拍我,我就先弄死谁。别幻想日内瓦,那玩意儿是纸,烧起来比卫生纸快。
![]()
外交部的“哀悼”到底在哀悼谁
林剑说“注意到有关报道……对不幸遇难表示哀悼……反对针对新闻记者的暴力行为”。有人骂:太软。我倒觉得,软是留给活人喘气的。真硬起来,得先问:中国记者要是死在顿巴斯,我们骂谁?骂乌克兰?骂俄罗斯?还是骂自己没本事撤人?外交部不点名,是留余地。留余地不是怂,是知道下一发炮弹不一定长眼。
![]()
为什么我们该骂“针对记者”而不是“某一方”
网上吵成麻花。乌粉:俄媒就是军宣,该打。俄粉:乌纳没人性,连笔杆子都崩。我骂娘:两边都不是好鸟。2014年,乌克兰记者巴布琴科被亲俄武装枪托砸断肋骨。2022年,俄记者罗斯季斯拉夫在基辅外被乌军炮击震碎内脏。炮声一响,真相就瘸。
联合国统计:俄乌开打至今,至少15名新闻工作者挂掉。挂得最多的,不是前线,是“疑似军事目标”。所以骂点不在“谁干的”,而在“干的就是记者”。今天炸俄新社,明天就能炸BBC、CNN。别侥幸,算法比导弹准。
![]()
战地记者是“自愿跳火坑”吗
有人说:自己选的,活该。我呸。2019年我在叙利亚蹭车,副驾的西班牙姑娘25岁,笔记本最后一页写:如果我没了,请把硬盘寄给我妈,她想知道我为啥不回家。这页纸后来被血粘住,撕不开。记者不是士兵,没有枪,只有笔。笔戳不死坦克,但能戳痛你我的良心。你可以不看,但你没资格笑他傻。
![]()
五、别光点蜡烛,先管好自家门口
昨天刷短视频,一主播在哈尔滨火车站直播:老铁们,俄乌又干架,刷火箭给乌克兰祈福!火箭是虚拟的,一块六一个。平台抽一半。真火箭造价一百万美元,能买八万个火箭礼物。热闹吧?我们离战场三千公里,却爱把战争当春晚。
![]()
想表态?可以。先问自己:今天公司加班给工资了吗?老妈的降压药降价了吗?房贷转LPR省了几百?都搞定,再谈世界和平。否则你的“反战”只是朋友圈壁纸,三天就换。别让远方的血,变成你本地的流量鸡血。真关心记者安全,先从自家媒体做起:不给瞎指挥,不让新人顶雷,不逼摄像扛200米冲锋。做不到?那就闭嘴,别消费死亡。
![]()
最后,说人话
战争不会因为你骂它就停。记者也不会因为外交部“呼吁”就复活。但记住:下一次无人机升空,镜头里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真相不会自动跑到手机上,是别人用命换的。换不来胜利,换不来和平,只能换来“别装看不见”。所以,别急着站队。先站人。人死了,故事断了,我们离瞎就不远。
![]()
今晚关掉手机前,给伊万·祖耶夫点根烟,也给自己留点敬畏。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炮弹也照常落下。能拦炮弹的,从来不是嘴炮,是记住。记住名字,记住靴子底的泥,记住自己为啥还能躺床上刷手机。记住这些,才算没白瞎人家那条命。
在新加坡生活
394篇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