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空中力量迎来了自二战后最深刻的一次格局重塑。最近,美媒《军事分析》针对2025年的全球空军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排名总结。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以2018架现役战机的规模,首次超越美国空军的1808架,这是中国空军自1949年建军以来76年的历史性突破。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战机数量的简单更迭,更是空中力量 “质与量”“体系与单机”“短期优势与长期潜力” 的全方位重构,标志着全球空中霸权从 “美国单极主导” 向 “中美双极竞争” 的转型,也让俄罗斯、印度等传统空军力量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中国空军:从 “数量领先” 到 “体系制胜” 的跨越
中国空军的超越并非偶然,而是近20年 “规模扩张与质量升级同步推进” 的结果。其2018架现役战机中,形成了 “主力机型梯次分明、高端战力快速迭代” 的现代化结构:歼-10系列750余架,作为国土防空的中坚,其中歼-10C凭借有源相控阵雷达与PL-15导弹,性能已部分超越美军F-16V;歼-11系列450余架,经BG型号升级后,半数以上达到四代半水平,成为远程制空的基础;
![]()
歼-16系列350余架,以 “炸弹卡车” 之名,凭借氮化镓雷达与多任务能力,构建起对地对海打击的核心力量;而歼-20系列300余架,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其600公里的雷达探测距离远超F-22的400公里与F-35的300公里,配合PL-17超远程导弹,已实现 “先敌发现、先敌打击” 的战术优势,且五大战区均已列装成建制的 “全隐形精锐”。
更具突破性的是中国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从传统 “A射B导” 升级为 “防空系统锁定—战机防区外发射—预警机中继引导” 的 “A锁B射C导” 模式,在2025年台海演练中,轰-6K在空警-500支持下实弹穿越巴士海峡,正是这一体系的实战化验证。
不过,辅助机种仍是明显短板:空中加油机不足50架,仅为美国510架的10%、运输机289架为美国918架的31%,但运油-20的量产已开始填补这一缺口,2025年其数量已达17架,未来三年有望翻倍。
![]()
二、美国空军:“霸权松动” 背后的双重困境
美国空军1808架战机的规模被超越,本质是 “机龄老化” 与 “现代化滞后” 的双重挤压。其机队结构中,F-16C/D有838架,占比46.3%,平均机龄达32-34年,接近设计寿命上限;F-15C/D有116架,机龄更是突破37年,故障率逐年攀升。
即便有F-35A有443架与F-22A有185架构成的五代机梯队,总量628架虽暂居优势,但F-22机龄已超20年,升级空间有限,F-35A在2025年仅采购24架,产能仅为中国歼-20年产量120架的1/5。
更关键的是 “质量代差” 的缩小:美军真正达到四代半标准的仅有226架,F-15E的218架+F-15EX的8架,而中国仅歼-16、歼-10C、歼-11BG构成的四代半机队就达900架,是美军的3.5倍。尽管美国在辅助机型上仍握有优势,510架空中加油机、1300架教练机构成的全球投射能力,仍是中国短期内难以企及的,但这种优势正被中国的 “体系化抵消” 策略逐步削弱,例如E-3预警机老化严重,新一代E-7项目因成本超支被迫取消,使其战场感知能力面临挑战。
![]()
三、俄印空军:与第一梯队的 “断层式差距”
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俄罗斯与印度空军已明显落入 “第二梯队”,且差距持续扩大。俄罗斯空军924架战机中,苏-27、米格-29等老旧机型占比超70%,四代半及以上战机仅200架不足25%,苏-57五代机虽已列装28架,但年产量仅为两位数,不及中国歼-20一个月的产能。俄乌冲突的持续消耗更让其现代化进程停滞,军费不足、军工产能受限,苏-35S的生产线甚至需优先补给前线,导致空军实力 “原地踏步”。
印度空军的困境则在于 “结构性依赖”:417架战机中,苏-30MKI有247架占比59.2%,但航电系统未达四代半标准,妥善率不足60%;唯一的四代半机型阵风仅32架(原为36架,4架被击落);国产 “光辉” 战机虽已列装32架,但其7200万美元的单价接近F-35A,且关键部件发动机、雷达仍依赖进口,97架Mk1A的采购计划要到2034年才能完成。这种 “依赖进口却难以规模化、自主研发却进展缓慢” 的现状,使其与中美的差距从 “数量” 延伸至 “质量与体系”。
四、格局重塑的战略深意:从区域平衡到全球秩序
中国空军的超越,绝非单纯的 “数字胜利”,而是对全球战略格局的三重重塑。在区域层面,亚太地区的 “空中力量平衡” 彻底改写,中国对台海、南海的威慑能力从 “国土防空” 转向 “攻防兼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因歼-20与体系化作战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外部势力干预的成本显著上升。
在全球层面,美国80年的空中霸权首次面临 “实质性挑战”。美军评估承认,“中国空军的发展速度已让单极空中秩序摇摇欲坠”,而中国追求的多极秩序,由区域大国主导周边安全、而非 “全球霸主” 跨区干预,正随着空军实力的提升逐步落地。这种转变还加速了军事技术扩散: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化从歼-10到歼-35的全链条研发,打破了西方在先进战机领域的垄断,未来相关技术的出口可能重塑更多地区的力量平衡。
从军事经济视角看,美国近1万亿美元的年度军费是中国的3-4倍,虽支撑了全球部署,但也造成财政负担,而中国以 “更可持续的国防投入” 实现了空军的快速发展,聚焦核心能力如五代机、体系化作战,而非全球基地网络,这种模式为新兴国家提供了 “非霸权式” 的国防建设样本。
![]()
五、未来十年:五代机竞赛与六代机博弈
2025年的格局只是起点,未来十年的空中竞争将聚焦 “五代机产能” 与 “六代机研发”。中国歼-20与歼-35的年产量预计将提升至150-200架,2028年五代机总数有望突破800架,实现对美国的反超;美国则加速推进 “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试图以六代机重新拉开代差,但受预算与技术瓶颈影响,首飞可能推迟至2030年后。
俄罗斯苏-57的量产仍受限于经费,印度 “先进中型战斗机”要到2035年才可能批量生产,两国大概率难以跻身 “五代机第一梯队”。而中国在六代机领域的进展,三款原型机已相继亮相,无人忠诚僚机率先服役,可能让其在 “后五代机时代” 继续保持优势。
2025年中国空军超越美国,不是 “偶然的数字超越”,而是 “技术自主化、体系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化” 的必然结果。这一转变背后,是全球空中力量从 “单机性能比拼” 向 “体系能力竞争” 的转型,也是国际战略格局从 “单极” 向 “多极” 演进的缩影。
未来,中国空军需在辅助机种、全球投射能力上持续突破,而美国则面临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维持优势” 的难题,俄印等国则需应对 “不被进一步边缘化” 的挑战。全球空中力量的博弈,正进入一个更复杂、更注重 “综合实力” 的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