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50万却赖账62万。从15天拘留到13个月刑期,拒执的代价有多沉?本来以为拘留15天就没事了,结果因自己态度嚣张以及隐藏巨额收入,最后因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获刑13个月,这就是潘某的案例。
![]()
大家好,我是周兆成,在潘某的案例中,为什么被拘留后还被再次判罪?不还欠款都有哪些法律问题?今天我们来讨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首先,潘某本来就是已经拘留了为什么后来还能演变成刑事犯罪?根据《刑法》第313条及2024年两高最新司法解释,成立拒执罪需满足有生效判决、有履行能力、拒不执行且情节严重三个核心要件,回到本案,首先,法院2023年的终审判决已明确其还款义务,这就有了义务来源的前提。其次,微信年入250万的流水,其实可以潘某有履行能力,司法解释明确有能力执行是指具备部分或全部给付能力,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潘某显然远超偿还62万债务的能力。最关键的是,他在被拘留、罚款后仍分文不还,符合司法解释中经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情节严重情形。
那么,15天拘留与13个月刑期,惩戒力度到底有什么区别?
![]()
很多人误以为司法拘留是最后的惩罚,司法拘留是法院对妨害执行的短期行政惩戒,最长15天,核心目的是督促履行;而拒执罪是刑事犯罪,最高可判7年,打击的是恶意对抗司法权威的行为。潘某案就是2024年的15天拘留本是法律给出的纠错机会,但他不仅不收敛,反而继续隐瞒收入挥霍。这种拘留后仍拒执的行为,符合刑事追责的情形,也注定了潘某行政违法最后到刑事犯罪的结局。
还有就是,现在已经是移动支付时代。钱是藏不住的。
本案中,潘某试图用微信账户走账逃避查控,司法解释将隐匿有关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列为情节严重情形,而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流水就是本案财产查控的核心线索。类似案例也有证明,之前贵州余某欠款14万不还却打赏主播7000元,江苏狄某谎称患病却赴澳门赌博,均因消费轨迹暴露履行能力。这意味着,无论资金藏在传统银行还是移动账户,只要有能力履行却恶意逃避,终将被查实。
![]()
最后,对债权人来说,及时申请强制执行是关键。一旦发现对方有隐藏收入、高消费等线索,哪怕是微信账单、直播打赏记录,都应第一时间提交法院,这些都可能成为追究拒执罪的关键证据。
我是周兆成,做一名专业且有温度的律师,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