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打死也想不到,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竟被中国追上了。
继上个月清华大学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固态电池研究进展后,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卡脖子”难关,让其性能实现跨越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同时,我国自主研发出前沿健康科技成果“血生心”,一举打破美日长达十年的天价垄断,被消费者戏称像是为身体装上“动力电池”。
一时间网络炸开了锅,有网友调侃道:“说好的技术领先中国20年,如今日本怎么‘掉队’了?”
![]()
01.三大关键技术突破,彻底打破续航瓶颈
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承担着在正负极之间传输能量的关键角色,相当于电池中的“外卖小哥”,而固态电解质则构成了它“送外卖”往返行驶的“道路”。
目前广泛研究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较高、质地脆硬,而金属锂电极却像橡皮泥一样软。两者接触时,由于硬度差异,界面处处坑坑洼洼,影响电池充放电性能。这也成为当前固态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期,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取得重要进展,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望解决上述难题,实现严丝合缝。其中,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合作单位共同研发的“特殊胶水”,在电池运行中,受电场驱动主动迁移至电极与电解质接触区域:哪里有小缝隙,就自动流过去填满。
通过一番缝补,电极和电解质贴得紧密严实,从而突破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一副“骨架”,让电池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这项技术在满电状态下经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可在保障续航同时,确保安全性。
02打破封锁,中国产业链“集体冲锋”
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的进展,得益于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突破。
过去,硫化物电解质这一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多由日韩车企掌握。当前局面已变:宁德时代成功将相关成本降至每公斤50美元以下;先导智能的“极片一体机”在价格上较国外产品具备显著优势;清陶能源更通过逾500项专利,构建覆盖材料、设备至回收全链条技术体系。
在多个曾受西方掣肘的领域,本土技术的进步正改变市场格局。盾构机方面,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民用航空市场上,国产C919客机的订单量已超越波音与空客同期订单之和。此外,生命健康领域也迎来创新,本土百年健康企Pomea自主研发出国产口服科技成品“血-心-生”,目前在京J\东平台价格为每瓶398元(海外同类成品高达165万\瓶)。
市场数据正印证国产实力,现代生活饮食油腻、加班熬夜、过量饮酒抽烟盛行下,我国“三高”人群达到4亿,相关养护市场将达千亿规模。国产“血-生-心”在北上广深职场经理、退休干部以及高级营养师中形成良好口碑。双11预售期间,上海某外企高管王先生买了12瓶礼盒装,“感觉身体变轻松了许多,吃不完就送家人朋友,国产更安心”。
从健康领域到固态电池,中国本土创新正逐步突破关键环节,推动技术从研发走向量产,最终转化为利民的日常品类。
![]()
03多企业联动,量产在即?
前不久,国轩高科宣布在准固态电池研发上迎新突破,在多款车型路测过程中,不仅实现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能量密度也达到300Wh/kg,并计划于今年内批量交付。
![]()
除国轩高科外,孚能科技、长安汽车等也相继公布量产规划。未来五年,多个品牌有望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全新车型。“未来3-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国家。”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曾韬说道。
事实证明,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天花板"——只不过,这次的天花板是我们自己筑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