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5 日上午 9 时,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内,40 多岁的曾女士身着黑色外套,满头白发在灯光下格外刺目。
![]()
当 14 岁的被告人钟某某突然跪倒在地求原谅时,她攥紧女儿优优的照片,嘶吼着反问:“三年接送的恩情,你就是这样报的?”
这场因嫉妒引发的杀人案,让 “善意与恶” 的拷问响彻法庭。
“谁的命不是命?我女儿从来没得罪过任何人!” 陈述席上,曾女士的声音沙哑却饱含力量,她颤抖着举起优优的生日照 —— 照片里扎马尾的女孩笑容灿烂,眼神清澈,那是去年全家旅行时拍摄的画面。
这张照片,如今成了她思念女儿的唯一慰藉。
庭审现场的转折发生在律师宣读量刑建议后。
当听到 “预谋性恶性杀人,建议判处极刑” 的表述时,一直低头沉默的钟某某突然 “扑通” 跪地,对着曾女士的方向磕头:“阿姨,对不起,求您原谅我!”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法庭瞬间安静,但曾女士的眼神没有丝毫动摇。
“现在说对不起有什么用?” 她捂着脸崩溃痛哭,丈夫赶紧上前扶住摇摇欲坠的妻子,“三年来,我们把你当亲人,每天接送你上下学,你却对我女儿下狠手!”
据曾女士回忆,从初一开始,因钟某某母亲称 “丈夫在外、工作繁忙”,她和另一位家长轮流免费接送钟某某,这一接就是三年,期间还顺带接送过他的姐姐一年。
![]()
面对质问,钟某某跪在地上不停发抖,却始终说不出更多忏悔话语。
法官当庭提醒:“悔罪应体现在认知与行动,而非情绪表演”,随后示意法警将其扶起。
这场短暂的悔罪闹剧,最终以尴尬的沉默收场。
时间回溯到 2025 年 4 月 8 日傍晚,深圳观澜某中学放学时分。
14 岁的优优背着书包,坐上了同学陈某某父亲的车,钟某某也像往常一样同行 —— 三人同住一个小区,这样的接送场景已持续近三年。
下午 6 时 10 分,车辆抵达小区大门。
![]()
陈某某与优优道别后先走进楼栋,优优则慢悠悠地朝自家单元楼走去,她还计划着晚上和妈妈视频,商量周末去书店的事。
这个成绩中上、喜欢画画的女孩,早已和母亲约定好中考后去新疆看雪山。
优优不知道的是,危险早已潜伏。
在车辆抵达前,钟某某就以 “忘拿东西” 为由提前下车,绕路躲进自家楼栋拐角,手里攥着一把 4 月 5 日网购的 15 厘米折叠刀。
监控显示,当优优走到距离他 5 米处时,他突然冲出挡在面前。
“你是不是觉得成绩好、家里有钱就看不起我?” 钟某某的质问未落,刀刃已刺向优优胸部。
女孩倒地后,他仍不停手,连续捅向其背部、胸部,鲜血瞬间染红了校服。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听到优优微弱的 “救命” 声,钟某某竟折返回来,跪压在她身上,朝脖颈处补下致命一刀。
下午 6 时 30 分,小区物业巡逻时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优优,书包散落在旁,血迹已开始凝固。
120 急救人员赶到时,女孩因 “心脏贯通创、双肺破裂、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接到电话的曾女士夫妇赶到医院,看到女儿冰冷的身体,当场崩溃晕厥。
钟某某逃回家里后,上演了更荒诞的一幕。
他用水果刀划伤自己双手,哭着对父母谎称:“看到有人欺负同学,我上去帮忙被砍伤了。”
其父母信以为真,带着他去诊所处理伤口,直到民警找上门,谎言才彻底败露。
警方审讯揭开了更惊悚的真相:在 4 月 1 日至 7 日期间,钟某某的手机里全是 “14 岁杀人要负什么责任”“未成年人犯罪会判死刑吗”“杀人后怎么不被发现” 等搜索记录。
这表明,这场杀戮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心预谋的犯罪,他甚至试图利用 “未成年” 身份逃避惩罚。
当被问及动机,钟某某终于吐露实情:长期嫉妒优优的优异成绩和优渥家境,觉得对方 “看不起自己”。
起诉书则进一步明确,钟某某因生活琐事积累不满,最终选择用极端暴力解决问题。
“他平时话少但有礼貌,我们从没亏待过他。” 曾女士在接受询问时哽咽道,钟某某的母亲仅来过家里两次表示感谢。
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女儿遇害时正备战中考,原本有希望考入深圳前 20 的重点高中,却永远停在了 14 岁。
如今,曾女士的朋友圈成了思念女儿的纪念馆。
10 月 13 日她写道:“闭上眼就能看见你,笑起来像铺满阳光。世界仍在转,只是美好都被你带去了远方。”
她甚至会登录优优的微信,给自己发消息寄托哀思。
10 月 15 日庭审结束后,法院宣布择期宣判。
曾女士和代理律师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道歉,坚持要求判处极刑。
“他提前查法律漏洞,作案后毫无悔意,这样的恶不该被年龄纵容。” 曾女士的代理律师强调。
![]()
此案在网络引发热议,超过十万网友参与讨论。
有网友痛斥:“三年善意换不来一丝感恩,反而成了行凶的底气”;也有网友反思:“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应成为恶性犯罪的保护伞”。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刑法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死刑不适用于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
这场由嫉妒引发的悲剧,不仅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更留下沉重的社会命题:当善意遭遇恶意,当未成年成为犯罪的 “挡箭牌”,我们该如何守护正义与生命的尊严?
答案,或许正在等待法院的判决,更在等待整个社会的深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