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日子。随着这一天的临近,我不由得想起了我那参加过抗日战争并险些牺牲了的父亲。父亲虽已去世十余载,但他在我骨血里留下的烙印,历久弥新。
![]()
比起那些记载着父亲在烽火岁月所获荣誉的物件,父亲对我的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饭桌上那句“人不齐不许动筷子”的讲究,是遇到难处时那句“天塌下来有地顶着”的乐观,更是行动上“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坚韧和勇敢。我的这位老八路父亲,从未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却用一辈子的言行,把“正直、规矩、豁达、担当”这八个字,酿成了我们家最珍贵的家风,融进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
家风,是饭桌上那碗“有规矩”的粥。从我记事起,家里的餐桌就像一个小小的“礼仪课堂”,父亲的规矩不多,却管得极严。每天开饭,他总要等全家人都坐到桌边了,才会允许我们拿起筷子。夹菜时永远只夹自己面前的,从不“翻山越岭”。若是有客人来,他会把最好的菜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不动筷子,我们绝不许先夹菜。小时候的我很调皮,仗着自己是家里的老幺和父亲的偏宠,我吃饭时不是抖腿,就是用筷子敲碗。每到这时,那个几乎不对我发火的父亲就严肃了眉眼,非常严厉地呵斥我:“坐好,不要抖腿!敲碗敲盘子,讨吃一辈子。吃饭就得规规矩矩,不要让人说没家教。”长大后我才懂得,这规矩是他在部队里养成的,这是对粮食的尊重。
![]()
家风,是父亲教我清清白白做人。父亲一辈子没占过别人半点便宜,也不许家里人耍小聪明。小时候,因为没有什么零食,所以我很贪吃。父亲总会在参加联欢会时把发给他的香蕉、橘子装回来给我解馋。因为这点,父亲总担心我去别人家做客时不经允许就拿别人家的东西或问别人要吃的。每到我要去同学家玩,父亲就会很郑重地嘱咐我:“姑娘,爸爸很严肃地告诉你,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点也不能动,在别人家要守规矩,不许乱翻主人家的东西,听到没?”一向对我温声轻语的父亲那一刻总给我极强的压迫感,直到我很认真地点头答应后,他才恢复了“慈父”的温柔模样。
父亲在单位里从不争不抢,我们家没沾过父亲一点光。他从不会利用自己的副厅级身份谋私利。当许多普通职工都把自己的家属工作安排妥当了,我们姐妹却都老老实实自谋生路。有时候也会问老爸,为啥放着便利不用。他坐在老藤椅上,慢悠悠地喝着茶,说:“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端,不要搞歪门邪道,自己走出来的路才踏实。”父亲的话像一根定海神针,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记得要守好内心的“底线”,凡事靠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更不去投机取巧。
![]()
家风,更是困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父亲的身上满是战争留下的伤病,每逢阴雨天腰腿就疼得厉害。但我从没见他皱过眉,更没听他说过“不行”。记得有一年,临近过年。已经离休的父亲独自爬上爬下地收拾家里。在擦高处时,因为凳子没踩稳,人摔下来,下巴一下磕在石台上,当下血流如注。我刚好放学回家,看到坐在地上的父亲,用毛巾按着伤口,那条毛巾早已让鲜血浸透了。我吓坏了,眼泪扑簌簌滚落,父亲反过来安慰我说:“爸爸没事,这算啥,战场上枪林弹雨都挺过来了,这点小伤不怕。”我给父亲重新拿了一条干净的毛巾,那条浸满了血的毛巾,洗出一盆血水。止住血后,我才看到他下嘴唇靠近下巴的那道伤口几乎把皮肉磕穿了,不敢想这该有多疼啊!我久久缓不过来,当时六十多岁的父亲努力摆出笑的表情对我说:“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当年爸爸跟着八路军打仗,讲究的就是个不怕牺牲,子弹就像长了眼睛,越怕越容易挨枪子儿。”父亲身上那股遇事不慌的淡然,和面对困难时的达观,以及处理问题时的担当,就像父亲那只在战场上残废的左手,虽不美观,却成了我心里他最耀眼的“勋章”。言传不如身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点点复刻着他的行为。
我忽然明白,所谓家风,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父亲饭桌上的言传身教,是他为人处世的正直坦荡,是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屈。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规矩、刻在骨子里的品格,就像父亲当年用过的军号,不需要刻意吹响,却能在岁月里传递出最动人的力量。这便是父亲留给我最好的“传家宝”——不是军功章,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份让我受益终身的家风,一份能在人生路上“挺直腰杆、不惧风雨”的底气。
(太原市财政金融学校 茹燕)
来源:锦绣太原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