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10月16日,“共享单车骑行中自动锁车”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就“在骑行共享单车途中,遭遇车辆突然自动关锁急停”的情况展开讨论。
一位不便具名的平台工作人员向观察者网透露,近期某共享单车因用户投诉出现类似问题后,监管部门已对相关共享单车平台进行了闭门集体约谈,并要求平台全面排查自身情况。平台方面经排查未发现车辆存在因技术缺陷导致的自动落锁现象,最终监管部门要求平台方妥善处理消费者相关投诉并做好赔付工作。
有分析指出,技术进步本身无可厚非,但后台数据应纳入监管体系。共享单车触发锁车的算法逻辑究竟是什么?异常锁车时,骑行轨迹是否会自动保存?一车一码背后,是否存在有效的监督与溯源机制?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自动关锁急停成隐形“马路杀手”?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多地用户反映在骑行共享单车过程中遭遇车辆突然自动关锁急停,导致摔倒受伤。
报道称,今年7月,上海洪女士在骑行共享单车转弯过红绿灯时,车辆突然卡滞无法蹬动,致其连人带车摔倒,手臂和膝盖多处擦伤。事后洪女士检查发现,车锁已自动关闭。
对于洪女士的申诉,共享单车客服人员对事故表示歉意,但未承认车辆存在自动锁车情况,称系统后台未监测到此次自动落锁记录。最终,客服向洪女士的骑行账户充值50元作为补偿。
观察者网梳理发现,类似“共享单车自动关锁”事件近期在北京、广东等多地均有发生,涉及哈啰、青桔、美团共享单车平台。不少用户反映,在等红绿灯或上坡等骑行过程中遭遇车辆自动锁车或车轮“抱死”等情况,部分用户因此受伤。
有网友表示:“我也是,青桔单车,当时在等红绿灯,突然就被锁住了”“哈啰(单车)停15分钟自动锁车,我累了歇一会,然后锁车,(系统)说我超出范围了,要扣20元调度费,投诉无门,客服就会说一句,我们这边没办法帮到您,抱歉”。
还有网友说:“下车等红绿灯时,车被自动锁住,系统提示我在非停车区域停车,要收几十块的调度费。问题是我根本没有还车啊!而且我也没有超出骑行范围”“我也遇到过自动锁车。手机明明在自己手里锁着屏,骑行中突然停下 ,查看手机是已经锁了车……身体突然惯性向前还好脚落地了,不然直接摔出去”。
另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报道,美团单车用户苏先生在骑行过程中单车突然自动上锁,致其摔倒后肋间骨骨折、面部着地,牙床也被震碎。平台客服最终处理结果为向其赠送200元打车券作为补偿。
消费者王先生则向观察者网表示,几天前他在北京骑行哈啰共享单车时,中途仅停留约两三分钟,且人未离开车座,车辆便自动落锁,只能再次扫码才能继续骑行。
为什么在骑行过程中突然自动锁车?
关于事故原因,有共享单车平台推测,可能是“用户未关闭开关锁页面,手机摩擦误触‘还车’按钮”,或者是“用户未扫码直接骑行他人未落锁的车辆,而前一用户后续关锁导致”。
还有网友反映:“我在地铁站停下车准备上地铁再锁车,结果有人直接骑走了我锁不上。后来尝试了好几次终于锁上了,发现车的地点已经变了,停在马路的中间。”
央视报道指出,对共享单车还车功能进行实测后发现,用户在骑行途中因误触“还车”按钮导致落锁的可能性极低。正常骑行中点击还车按钮,各平台均会弹出类似“系统检测到车辆仍在移动,请在车辆静止后重新还车”的提示,无法完成锁车,只有车辆完全静止时才能成功还车。
但上海广播电视台此前报道显示,在多次模拟哈啰单车以均衡速度前行的测试过程中,有两次车辆在车轮仍在转动的情况下,未发出任何警示就直接上锁,导致后轮抱死。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常见的共享单车均搭载“远程落锁”功能,用户如忘记还车,可通过手机远程操作锁车,但该功能需满足特定条件。例如系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中控、GPS和信号检测判断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才能执行远程关锁。如果车辆中控损坏或信号丢失,系统误判其为原地静止,也可能触发自动锁车。
央视报道还提到,调查发现共享单车在骑行中自动锁车的原因,或与平台超量投放有关。部分平台为抢占市场、扩大用户流量,在部分区域违规大量投放车辆,存在“一码多车”现象,可能引发系统误判并触发远程关锁。
前述不便具名的平台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是否是骑行中自动锁车的诱因,相关技术专家尚未达成一致研判。
有数字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指出,从技术角度看,共享单车确实存在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后台数据实时完整上链,从而确保真实业务轨迹可追溯、可还原。
受到伤害时,消费者应如何维权?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超过6亿。这意味着,任何细微的产品设计缺陷或运营管理疏漏,其潜在风险都将被这一庞大基数放大,直接关系到广大用户的出行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因此,当消费者在骑行中因车辆自动锁车导致身体受伤,应如何向平台追责并争取合理赔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维权过程并不轻松:若消费者选择法律途径,往往面临举证难题——关键的后台数据完全由平台掌控,即便确实存在技术缺陷,平台也可迅速完成修复,使得个人用户在举证上处于弱势;部分平台在用户服务协议中已明确提示,无法保证每辆单车均处于无故障状态,如用户在知晓车辆存在明显问题时仍坚持使用,则需自行承担相应后果。
有法律从业者指出,这类协议本质上是平台单方面拟定的格式合同,其中部分条款确实存在限制用户权利、免除平台责任的内容。此类条款是否具备完全的法律效力,仍有讨论空间。
北京市律师协会政府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党伟律师向观察者网表示,在此类事件中,共享单车平台应承担多项法律义务,包括确保车辆质量安全、履行对用户的安全保障责任,以及进行充分告知与风险提示。若因车辆突然落锁导致用户摔伤,平台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可能涉及行政或刑事责任。
张党伟律师同时建议,用户在骑行中如发生意外受伤,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拨打120或110求助。同时注意保存证据,包括对事故现场、车辆状态、故障部位、受伤情况、周边环境等进行多角度拍照或录像,并妥善保留就医凭证。如有目击者,应尽量获取其联系方式。随后,用户应及时通过官方客服或投诉渠道与平台沟通,并保留所有维权聊天记录与通话录音。
此外,从行业层面看,有关部门也需加强对共享单车平台的常态化监管,推动建立统一的行业安全标准,从源头上消除公众对骑行安全的担忧。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