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常有渐冻症患者家属留言:“老师,我家老张肌肉一天天瘦,我买了蛋白粉、进口营养剂,顿顿给他加,怎么他还总腹胀、没力气?”
其实这类疑问我听了太多 —— 面对渐冻症带来的肌肉萎缩、体力下降,家属总想靠 “补营养” 帮患者撑住,可往往没找对方向,反而给患者身体添了负担。尤其这三个误区,很多人一不留神就踩中。
![]()
第一个误区:觉得 “蛋白补得越多,肌肉掉得越慢”,盲目堆高蛋白。不少家属盯着 “肌肉修复要靠蛋白”,早餐加两勺蛋白粉,午餐再焖一大块牛肉,晚餐还煮鸡蛋羹。可渐冻症患者的消化功能会随病情减弱,过量蛋白根本吸收不了,反而会加重肝肾代谢负担,不少患者因此出现腹胀、便秘,甚至尿酸升高。正确的做法是 “按需补”:根据患者体重算,每公斤体重每天补 0.8-1.2 克蛋白就够了(比如 60 公斤患者,每天 48-72 克),而且要选好吸收的优质蛋白,比如蒸蛋、鱼肉泥、豆腐脑,分 3-4 餐慢慢吃,别一顿猛塞。
第二个误区:依赖营养剂代替天然食物,觉得 “省事又高效”。有家属嫌做饭麻烦,也怕患者吞咽费力,干脆把营养粉冲成糊,一天三顿全靠这个。可营养剂里只有基础营养素,没有天然食物里的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 —— 比如患者活动少容易便秘,蔬菜里的膳食纤维能帮肠道蠕动;长期卧床需要的维生素 K,也得从绿叶菜里获取。其实更合理的是 “天然食物优先”:能吃糊状食物就把蔬菜煮软打泥,混在粥或米糊里;如果吞咽费力,就用料理机把鱼肉、胡萝卜、山药打成细腻的泥糊,实在吃不够再用营养剂补缺口,而不是直接替代三餐。
![]()
第三个误区:忽略吞咽能力变化,补的食物 “太稠或太稀”。渐冻症患者会慢慢出现吞咽困难,可有些家属没及时调整食物性状:要么觉得 “稠的扛饿”,把粥煮得像年糕,患者咽的时候卡喉咙;要么怕患者呛,把所有食物都调得像水一样稀,结果喝的时候容易呛进气管,引发肺炎。这里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用勺子舀起食物,倾斜勺子时能缓慢流动,不会一下全泼出来,就是合适的稠度。比如喝水容易呛,就加一点点增稠剂(药店能买到),调成 “蜂蜜状”;吃固体食物就打成 “酸奶状” 的泥,既能避免呛咳,也能保证营养。
其实对渐冻症患者来说,营养补充的核心不是 “多”,而是 “准”—— 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吞咽情况、身体需求来调整,比盲目堆补品更有用。如果家里有条件,最好找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哪怕只是简单的 “三餐搭配表”,也能帮患者吃得舒服、少遭罪。
![]()
最后想跟家属说:照顾渐冻症患者本就不容易,别因为 “补营养” 给自己太大压力。慢慢来,找对方法,比啥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