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影响近代中国的核心主张,出自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而《海国图志》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书,深刻影响了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史进程。
![]()
一、《海国图志》的编纂和核心内容
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运动,为打破 “闭关锁国” 造成的认知局限,他专门物色通晓外文的人才,组织翻译西方典籍,主要是英国学者休・慕瑞 1834 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写成《四洲志》,内容聚焦于“悉夷情”,涵盖三大维度:
- 世界地理,以四大洲为框架,详细记述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共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风貌与历史沿革;
- 西方制度和社会状况,为中国士大夫打开了观察西方制度文明的第一扇窗;
- 军事和技术的信息,书中特别收录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基础信息,包括部分舰船构造、火炮性能的简要介绍;
后来林则徐被贬,《四洲志》以手稿形式流传,1841年在被发配新疆的路上,路过镇江,林则徐将《四洲志》托付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
![]()
魏源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为宗旨,1843年完成初版,后历经十年修订,将《海国图志》从 50 卷扩充至 100 卷,字数达 80 万字,内容涵盖五大洲地理风貌、欧美各国政治制度,如英国议会、美国选举制,西方科技,如战舰构造、火炮铸造及海防策略。
书中对 “师夷长技” 的内涵有明确界定,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书里不是简单主张 “买船购炮”,而是提出整套实施方案,设立 “造船厂”“火器局”,聘请西方工匠传授技术,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军工生产;改革军队训练,以西方 “队列战术”“枪炮协同” 取代清军的 “花架子操练”;甚至建议在科举中增设 “水师科”,培养专业军事人才
![]()
这些主张打破了 “天朝上国” 对西方 “奇技淫巧” 的偏见,首次将 “向西方学习” 从思想禁忌变为具体可行的战略。但是也因此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核心利益,注定《海国图志》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得不到真正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二、思想启蒙:打破封闭认知,重塑 “世界观”
在《海国图志》问世前,清廷上下仍沉浸在 “中国为天下中心” 的迷梦中,《海国图志》出版后,以详实的地图、数据与案例,彻底颠覆了这一固有认知。书中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 “地球是圆的”、“五大洲四大洋” 的地理常识,详细描述英国 “巴力门”(议会)“君民共主” 的政治运作,称赞美国 “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的选举制度,甚至收录《美国独立宣言》片段,让国人首次接触 “天赋人权” 的思想。
![]()
因此《海国图志》被顽固派斥为 “溃夷夏之防”,初版时仅印刷千册,但在经世派士人中,却引发强烈共鸣。曾国藩曾评价此书 “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张之洞早年研读《海国图志》后,在日记中写道 “西人技艺之精,非吾辈所能轻视”。
《海国图志》还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埋下伏笔,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回忆:少年时读《海国图志》,“始知天下之大,非只有中国”,谭嗣同则称其 “为近代变法之先导”。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潮流,为后续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提供了认知基础。
三、实践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后,《海国图志》的 “师夷长技” 主张从思想转化为大规模实践。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领袖,几乎都以该书为 “行动指南”。
![]()
1865 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其厂房布局、设备引进直接参照《海国图志》中 “造船厂图说”;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设立 “船政学堂”,课程设置几何、物理、舰船设计等与魏源 “培养专业人才” 的建议高度契合;沈葆桢主持的台湾防务,采用《海国图志》中 “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的策略,在淡水河设置水雷防线,成功抵御法军进攻。
据洋务运动档案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初期生产的 “惠吉号” 轮船,设计图纸就源自《海国图志》中《火轮船图说》;仿制的 “阿姆斯特朗炮”,也参考了书中《铸炮铁模图说》的技术参数,射程从清军传统火炮的数百米提升至 1500 米。魏源提出的 “官督商办” 模式,更被应用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企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核心经营方式。
![]()
可以说,没有《海国图志》奠定的理论基础,洋务运动的 “自强”“求富” 实践难以快速展开。
但是很可惜,由于统治者的不重视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排斥,《海国图志》这部旨在拯救清朝的巨著,在当时的中国遭受冷遇。
四、日本明治维新的 “启蒙圣经”
与在中国的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国图志》在日本引发了思想狂潮,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思想催化剂。
曾经的日本也是封闭的状态,1636年日本“锁国令”后,长达200年几乎没人去过外国,只有长崎港有限度地接受中国商船。但是时代的齿轮还是转到了这座岛屿,1851 年,中国商船将 3 部《海国图志》带入日本长崎港,因为涉及天主教的 “违禁文字” 被查收,流入幕府重臣与学者手中,成为日本接触世界的重要窗口。
1853 年美国佩里舰队打开日本国门后,日本社会对世界知识的渴求急剧升温,《海国图志》迅速成为 “天下武夫必读之书”。1854 至 1856 年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相关版本达 21 种,印刷超20万册,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暴涨。
![]()
该书对日本思想界的冲击尤为深远,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研读后拍案惊叹,他的弟子吉田松阴更是将该书奉为改革指南,开办私塾时以《海国图志》为教材,培养出许多明治维新的领袖,其中就包括伊藤博文,这位后来四次担任日本首相,甲午战争中大败北洋舰队,使清军全军覆没。
五、历史的深刻启示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迥异命运,折射出两国近代化道路的差异。起源于中国,耗尽有志之士心血,却仅印千册,传播十分有限。而日本在短短数年内翻刻数十种版本,成为朝野革新的思想武器,后更是让日本迅速成为强国,拥有侵略中国领土的底气。这种反差背后,是清廷 “天朝上国” 迷梦与日本 “危机意识” 的鲜明对比,当中国士大夫攻击该书 “张外夷之气焰” 时,日本思想家已在借助其知识规划国家出路。
20 世纪后,《海国图志》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肯定其 “师夷长技” 的进步性,毛泽东青年时期读此书后 “始知世界之大”。
![]()
这部著作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既留下了历史遗憾,更揭示了“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深刻道理。书中所倡导的学习精神与世界视野,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养分,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思想里程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