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资源联动弱等问题突出。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以“党建引领、信用筑基”为核心,构建“信用+服务”“信用+共治”“信用+关怀”“信用+文化”四维体系,将信用深度融入治理全环节,既破解基层痛点,更让“守信有价”成为居民可感体验,激活基层善治动能。
一、信用积分搭台:让志愿服务有价值
![]()
社区以“信用积分”为纽带,建立“积分绑定服务、服务兑换权益”机制,每月发布环境整治、邻里帮扶等10余项服务清单及对应积分。针对富华园小区墙面剥落、无休闲场所问题,社区牵头改造:党员带头彩绘轮胎,20位居民累计投入480小时志愿服务,将破损墙面变为“邻里和谐”文化墙,200余个轮胎打造成景观;“信用合伙人”顶层画室捐赠颜料并派师生指导,此处成社区“网红打卡点”。为让积分“变现”,社区联合12家商户成立“诚信商户联盟”,5积分兑换肥皂,10积分兑洗洁精、50积分兑10斤米,居民王阿姨说:“每月攒积分换生活用品,服务社区还得实惠,值!”这让志愿服务参与率从30%升至90%,形成“服务-积分-受益-再服务”循环。
二、信用合伙聚力:让多元共治同参与
社区打破“单打独斗”模式,既靠“信用合伙人”链接外部资源,也在自治层面创新。外部联动上,济宁鸿儒科技推出“公益+抵偿”编程课,助力5-10岁孩子建立逻辑思维,信用积分超100分家庭优先报名。自治构建上,依托“桥心茶桌”采用“社区指导、业委会主导、物业参与、居民自筹”四方模式,建立“协商议事会+居民提案制”双机制,形成“提案—梳理—办理—公示”闭环,今年已办结电梯更换、二次泵改造等民生事项30余件,办结率100%,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目前社区有8家“信用合伙人”,2025年上半年120余名居民参与小区议事会,形成“外部联动+内部自治+积分激励”共治闭环。
三、信用服务暖心:为“一老一小”筑保障
社区围绕“一老一小一需”整合资源,织密关怀网。针对老年人,“银龄连心桥”每月两次邀医生坐诊(半年服务超300人次),还引入专业教师开设葫芦丝公益课堂,63岁张阿姨说:“和老伙计学乐器,日子充实又开心。”针对青少年,整合19家机构推出“阳光树公益小课堂”,周末开美术、乐器、编程课,家长参与1次志愿服务即可报名,今年已开课46期、服务500余名孩子,项目获济宁市妇联巾帼志愿服务大赛二等奖第一名。针对特殊群体,“信用志愿服务队”入户提供义诊、剪发;每月16日“幸福友邻市集”设惠民区(商品低市场价10%-20%)、义诊区,每次吸引200余人。
四、信用+非遗:让文化传承接地气
社区成立“槐韵匠心・非遗创益联盟”项目,邀9位钩织、石头画、剪纸传承人入驻,每月1次体验课(参与1次积3分)。课堂上,传承人手把手教钩织杯垫、社区主题石头画、传统剪纸,让居民感受非遗魅力。社区还在市集设非遗展示区帮居民售作品,部分收入用于公益图书采购。这种“非遗体验+信用积分+公益创收”模式,既活化技艺,更增强居民归属感,联盟成社区文化名片。
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始终以“信用”为核心纽带,串联起居民、企业、机构多方力量,循着“信用激活服务—信用凝聚合力—信用传递温度”的实践路径,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痛点,更绘就出“人人守信、处处和谐、事事共治”的善治画卷,让“和爱大石桥幸福家园”的愿景从理念落地为居民可感的生活实景。下一步,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将持续深化“信用+”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积分贴近民生的应用场景,让信用真正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赋能社区发展的“金钥匙”,为“和爱大石桥幸福家园”建设注入更多活力。
(供稿单位: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 邵秋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