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历史学家林超民:学海无涯乐泛舟

0
分享至



第096期

“滇艺芳华”特辑

视频

林超民,云南大学教授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云南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云南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著作有:《林超民文集》(四卷)《中国民族史》《唐宋民族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云南卷》等;译著有《南诏国与唐代西南边疆》等;主编《民族学评论》《西南古籍研究》 等研究集刊。培养博士硕士百余人,其中有来自美国、日本、泰国、韩国的留学生。

1990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优秀专家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获红云教育功勋奖。2014年获省政府优秀诤言奖。2017年获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终身成就奖


2025.2.28.林超民教授

春意融融的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绿枝吐芽,海棠绽蕊,走在校园中的林超民先生满面笑意,他为人谦和,温文尔雅而又学识渊博。

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在全国颇有名气,是全国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林超民先生率先在中国学术界推动了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在云南大学主持创办了亚洲第一所影视人类学研究所。2010年,云南大学举办“重现的边疆”首届人类学/社会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见到了好几位中国民族志影像的奠基者,如杨光海、谭碧波、杨毓骧等先生。2013年云南大学又举办了“乡村之眼:第三届人类学纪录影像论坛”……在这些活动中,我都听到了林超民先生的名字。在不同的地方遇见林先生的学生,他们总会讲起他对他们学术上的培养和生活上的深厚关爱。

云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开办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十所高校之一,目前办学质量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林超民先生还是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创办者。

师从历史学家方国瑜、江应樑教授

林超民祖籍云南保山。1942年五月初,日军从缅甸侵入云南瑞丽。5月10日占领腾冲,林超民的父母逃难到大理。1944年他出生在大理。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最终攻克腾冲全城,彻底歼灭守城日军,宣告腾冲光复。之后林超民一家回到腾冲。

腾冲自古以来就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林超民的母亲是腾冲县第一位女教师。林超民三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背古诗、学算术。1948年9月,年仅4岁的林超民开始在腾冲开蒙读书。活泼好动的他,学业成绩优异,1955年,成为腾冲第一批少年先锋队队员。林超民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父亲曾希望他能学工科,老师看他古文功底扎实,文章写得好,适合学文科,极力劝导他报考文科。1962年,林超民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


1963年,林超民与父亲林树焜在一起

当时的云南大学历史系,名家汇聚,星光灿烂,有方国瑜、江应樑、李、杨堃等著名学者,在这样的氛围中,林超民全身心投入学习。方国瑜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是西南边疆研究的开创者,是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史研究的奠基人。

云大历史系最有特色的优势学科是中国民族史专业。从1957年9月方国瑜先生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到1965年培养研究生三届。1961年,云南大学历史系在方国瑜先生的领导下创办了中国民族史专业,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为了给学生上课,方国瑜、江应樑、杨堃几位教授开始编写《中国民族史》三册。

1968年本科毕业后,林超民到解放军农场接受再教育。他们这个连队由来自云南大学、昆明师院、北京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学院、武汉大学等的130多个1967届的大学毕业生组成,他们连队分到了解放军十四军直属军炮团开远农场。经过一年八个月的再教育后,于1970年4月底分配工作。

“在大学我对民族历史有兴趣,读过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江应樑《滇西摆夷的文化生活》,马曜、缪鸾和写的《从西双版纳看西周》等,就报名去西双版纳。”1970年5月,林超民被分配到勐海茶厂当工人。1973年3月勐海县普及中学教育,林超民调到勐海一中任教。


1969年,林超民在解放军农场放牧

林超民经常写信向李埏先生请教。李先生鼓励他不要放弃学业,要把外语和理论学好。他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列宁选集》四卷本。还读了俄文版《联共(布)党史》《列宁主义万岁》等。在勐海茶厂工作期间,林超民在李埏先生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孔子思想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被云大历史系张德光教授转给了哲学家、历史学家、北大教授任继愈先生,任先生回信鼓励了林超民。

1978年9月,林超民考取了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历史学家方国瑜,研修中国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


方国瑜教授(左)与林超民

林超民跟随方国瑜先生学习一共有5年时间,“方国瑜先生教导我: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学问之事,无往而不当用其忠实也。方国瑜有一句名言让我终生受益:'不淹没前人,要胜过前人。'向前人学习,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超越自我、超越前人。”


方国瑜教授(中)与林超民等观看青铜器

“在方国瑜先生的教导下我逐渐学会快速阅读。”他对林超民影响很大的还有一个“1、3、5、7”工作法,1就是早晨起来工作1小时,吃过早点以后再工作3小时,午饭以后再工作5小时,晚饭后散完步再工作7小时。“方先生这种刻苦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在方先生的影响下我学会读书、热爱读书、快乐读书。唐代韩愈的治学名联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把它改为‘书山有路喜探宝,学海无涯乐泛舟’。”林超民说。

中国民族史专业第一位博士

1981年,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获得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族史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中国民族史专业第一个博士——林超民

1983年方国瑜教授逝世后,林超民改由江应樑教授指导。这一年,林超民协助江应樑先生编撰《中国民族史》,撰写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后来担任《中国民族史》的副主编,编纂审订全书。《中国民族史》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首届郭沫若历史学奖。该书是1950年以后首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中国民族史。全书以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为纲,突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强调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方国瑜教授逝世后,江应樑教授担任了林超民的

博士指导教师


《中国民族史》

1985年5月30日上午,云南大学经济系阶梯教室被校内外的四百多名师生挤得满满的,云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在这里举行。林超民的博士论文《安西北庭都护府与唐代西部边疆》一文,论述了唐代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建立的过程及其在开拓与巩固西部边疆发展经济、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西域史的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林超民参加中国民族史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由博士生指导教师云南大学历史系江应樑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教授、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吴泽霖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方龄贵教授、云南大学历史系李埏教授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最终全票通过了林超民的博士论文答辩,同意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中国民族史专业第一位博士在云南大学诞生


林超民参加中国民族史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1981年9月林超民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担任方国瑜先生的助手。1985年5月林超民获博士学位,8月被任命为历史系副主任、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主讲中国民族史、云南地方史等课程,并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林超民教授与学生

学历史在当下有什么意义?“我从小看到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它们都充满了智慧。所以我常说,开创未来,要问道历史。要知道我们的现实,就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根。历史是人类的记忆,历史学是总结前人智慧的学问,它是无用之用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原和边疆是一个整体,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个整体,历史和现实是一个整体,云南民族史也是中国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云南有170万年的人类史,5000年的文化史,云南在文献上的记录,最早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我们云南从古到今,每一个时代都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我们都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了贡献。”林超民教授说。

学高身正,温润如玉

2017年,林超民教授获得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终生成就奖”。他所获的授奖词是:“他凭借历史学家的眼光和远见卓识,于20世纪末率先洞察了未来数字音像文科学术的远大前程,并率先在中国学术界推动了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其在云南大学主持创办的亚洲第一所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培养出一批数字音像时代的民族志电影专业人才;其开拓性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正随着中国当代影视人类学研究与创作发展的推进,愈加显著地呈现出来。”


北京大学教授朱晓阳为“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林超民先生颁奖

退休以后,林超民教授也很忙,各类讲座邀请、评审等等,此外,他还与作家熊景明等在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开讲“翠湖小课堂——云南历史文化漫谈”,至今年10月9日,已经讲到第十四讲,很受一些学者、历史爱好者的欢迎。

翠湖小课堂的文化志愿者、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梁乐对林超民教授特别钦佩:“林教授学高身正,温润如玉,他80多岁了,还是那么博闻强记,历史事件的年代、地名、时间都能信口拈来,而且他讲课生动又有趣。对我而言,来听讲座的收获非常大。我现在在做一些关于昆明的视频,这些历史方面的东西,我查阅的资料也很多,但很多都是碎片化的,林教授一讲就串起来了。”


林超民教授在“翠湖小课堂”主讲

梁乐感慨,林超民教授不光是学养深厚,他对人也非常好,非常谦虚,对小辈都很客气。有一些公益类的事,只要他有时间,都会参加。“他是我们的榜样。林教授对夫人也特别好,特别让我们感动,他的夫人患风湿性关节炎,病痛缠身,林教授精心照顾,体贴入微。”


林超民教授

林超民教授还设立了“史学新叶奖”,用自己的工资收入为生活困难、成绩优秀的学子提供帮助。对此,他觉得不值一提,“有些研究生的家庭很困难,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对学生,首先,我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其次,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第三鼓励他们独具慧眼;第四鼓励他们独辟蹊径;第五鼓励他们勇于独树一帜。方国瑜先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教我做人的道理,治学的门径,创新的精神。我要把他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把他为人治学的品格发扬光大。”

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名家。他们如同璀璨星辰,在云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华和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云南的文化艺术 。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特别推出“滇艺芳华”特辑,以微纪录的方式,讲述当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作为 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传播者,让云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故事。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出品人:赖 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王 珂

监 制:尹 凡、朱朝辉、武志敏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潘诗雨、苏克胜

宣推统筹:赵小强、杨维涵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出品单位: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广播电视台

【本期】

策 划: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

总编导: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李冬梅

记 者:唐佳玲、晋榕卿、赵琬滢(实习)

摄 像:盛夏雨、刘秉然、吕纨凝、邱黾勉、沈 毅

微信撰稿:盛雪梅、王春桥、徐嘉文

部分资料来源:云南大学网站、中国民族博物馆

融媒体策划:杨维涵

制 片:田 梅、周 芳

编 辑:李响文、张皓玥

宣 推:赵小强、霍 慧、白婷婷

审 核:马雁南、盛雪梅

终 审:王 凡、武志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incentive-icons
云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云南唯一网络广播电视播出机构
10742文章数 164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