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地方史的诸多概念里,尽管在图籍中曾另外发现过更多的兵营标注,但民国时期“六大营”的说法一直拥有较高的认可度。所谓六大营即东大营(今延安路东段,原省重型机械厂院内)、西大营(今船营区独立路西段路北,电业局小区)、南大营(江南,今龙湾雅苑小区)、北大营(中兴街今昌邑七小附近,原吉铁二小)、卫队大营(也称八家子大营,今市十三中)、陆军训练处大营(今市八中,尚余一面改作大墙的房山墙)。其中关于北大营的情况,地方史料中记载不多且比较零散,以至于公众对这所军营的情况不甚了然。
吉林城的兵营出现于晚清新军设立之际,此前的八旗兵奉行“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方式,只在春秋两次操演时在城中集结,临时居住在各旗协领衙门中。从清同治六年(1867年)开始,为应付匪患、加强边防实力,在旧八旗兵之外,吉林地方政府陆续招募靖边军,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在吴大澂设立的靖边军基础上,编吉字营练军(练兵大臣穆图善倡导,此人即吉林穆公祠的主人)。
据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吉字军驻守于吉林城东西两厢,其中西六营在黄旗屯,东六营在莲花泡。东六营是东关地区设立兵营的开始。但当时的这些兵营只留下了传统。由于“练军”在中日甲午之战后即被遣散,营房并未被继续使用,加之清末民初的营房多为土坯简易房(《昌邑区政协文史资料》),到了《永吉县志》成书时,编者明确记载为“今皆废”。因此,一些朋友认为此兵营直接与民国北大营有关,是不大合适的。
一般认为“六大营”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设计图纸大致相同,全部工程由著名泥瓦匠马青山开设的庆源德泥瓦作坊承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印的《昌邑区民主街道志》中,对北大营的情况有相对细致的一些记述,综合起来大致如下:
张作相担任吉林督军时期,下令在莲花泡北端修建一座兵营。这座兵营建在一个被壕沟(护城河)环抱、四角修有炮台的土围子中。土围子南侧为前辕门,以前辕门为轴线,辕门内两侧共建有11栋青砖平房,为士兵宿舍和办公场所。此外,土围子还附建有面积不小的体操场(校场)。这座兵营由卫戍吉林城的奉军山炮连驻扎,世称吉林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吉林北大营,而后日寇拆除了土围子,对青砖营房进行了修补,后来还在前辕门外增建了两座二层小楼(日本投降后被拆)。之后又向北陆续修建了一批红砖铁瓦的平房,也成为北大营的一部分。日寇小林部队、小泉恭次16联队(或归属于日寇第二守备队)等先后在这里驻扎……
就在前不久,吉林市青年收藏家闻焱先生从日本购得一批解放前的地图,其中有一张1932年印制的《吉林省城附近图》,对北大营的情况有着非常清晰的标注,其中传递出的信息让人们感受到民国时期的北大营,远超出后来吉铁二小的范围:
在1932年时,由南向北已经出现了4个驻军单位:步兵第三营本部、六百八十二团山炮营本部、保安警察三中队、火药库。除铁二小周边外修有堑壕外,火药库的东侧和南侧也修有堑壕。鉴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吉林的驻军使用的是原有东北军营房,因此,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北大营的范围可能就已经延伸到北侧的铁路附近。当然这些营房中是否有与晚清吉字军营房重合之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此前听前辈讲述过,如今中兴街从铁一中向北,直到和沈吉铁路交汇的道口,路西都是兵营。由于我生活在这一带时,绝大多数老建筑已经被拆除改建,虽见到过一些青砖和红砖平房建筑,但是对前辈的讲述并无切实感受。直到看过《吉林省城附近图》,才知道前辈所言非虚。
从1953年起,铁路部门在中兴街西侧兴建“新建住宅区”,随着大批红砖苏式楼拔地而起,曾经北大营只剩下部分建筑被用作校舍。在《吉林铁路经济学校》1993年出版的纪念画册中可知,1948年该校创立时曾以北大营剩余的平房为校舍(校部另在中康路原满铁讲习所办公)。等到经校迁至中兴街路东之后,该校舍交由吉铁二小使用。在1975年的航拍照片中,能看到当时吉铁二小由数栋平房构成,其中最南侧的一栋,直抵在中兴街的人行道上。
据《吉林铁路分局普教志》记载,1979年(建成时间),吉铁二小拆除大部分北大营营房,建设了北侧的4层教学楼,1981年(建成时间)进一步将最南侧的最长一栋营房拆掉一半,建起临街的教学楼。另据该史料记载,这栋青砖营房建设时间并非是一些史料上表述的1924年,而是1929年。
1981年,我入吉铁二小学习时,临街楼房尚未投入使用。学校南侧的青砖房屋是铁锹、笤帚等扫雪工具以及体育器材堆放的仓库。另外,最东侧一间曾被学校用作教师宿舍。当时,那栋房屋地基沉降得很厉害,屋内要比门外低很多。1983年左右,青砖房前面栽植了一些杨树。大概在1986年左右,青砖房前的空地修建了几个水泥乒乓球台,这里成为许多同学钟爱的活动场所。可惜青砖房前空地经常积水,偶尔会影响同学们的热情。
我不太清楚这栋北大营最后残留建筑拆除于何时(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自我高中毕业后,也再没有见过这栋建筑(高中时和同学去玩过),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没有在书籍和照片上发现其踪迹。直到前几年,偶然在铁路经校的纪念画册上看到这栋平房的身影,见到了熟悉的水泥球台和杨树。近日又得到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任河老师的帮助,获得了更为清晰的照片,于是连忙写下了这些文字。
很遗憾,我在小学时,校园里有北大营;上大学时,校区里有南大营。可惜现在,无论北大营还是南大营,都只是图片激发的回忆了。
![]()
![]()
![]()
![]()
![]()
![]()
特别鸣谢闻焱先生、任河老师、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