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麦德姆”过境后,越南首都河内竟真的变成了“河内”。
千骑竞发的“摩托大军”在严重的城市内涝面前,直接歇了菜,受影响相对较小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在泛滥成河的街道中,也沦落成了漂浮不定的“一叶扁舟”。
很难想象,这样惨烈的自然灾害居然发生在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首都之中。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而如此严重的内涝,也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越南为何会把国家首都,选在这样一个连城市防洪排涝系统都尚不健全的地方呢?
要知道,就在河内的城市交通陷入瘫痪之时,作为经济中心的胡志明市却仍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越南抛弃胡志明市建都,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而选取了距中国仅150多公里的河内市,又存有何种特殊的目的?
别无选择
实际上,越南建都河内这件事,还要从越南战争说起。
![]()
当时的北越政权,自然选在河内市建都,而南方临海的西贡,也就是胡志明市的前身,则成为了南越政权的都城所在。
越战期间,美国通过扶植南越,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起符合自己利益的亲美政权,并实现对中国与苏联的遏制,因此,也曾不计代价地开发过当时南越的首都西贡。
正是源于这一层关系,西贡的经济才得以在短时间内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也是为何,在越南统一后,会专门把西贡改名成胡志明市并大力发展,可以说是被寄予了厚望。
那为何后来建都,却没有选在这个沿海的发展重镇呢?
这就要“感谢”美国的“大缺大德”了。
既然胡志明市取得的一切成果,终究是美国出于利益考量才下发的战争红利,那么,当美国迫于国内反战浪潮的压力无奈撤兵之时,又岂会再给越南留下什么发展的机遇?
![]()
1975年4月,南越政权瓦解,北方军队占领西贡,这本该成为越南统一的标志。
可直到一年后,越南才正式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将河内确立为国家首都,足以想见,在这15个月中,美国给越南留下了多少棘手的烂摊子。
由于南越政权的经济在战争中高度依赖美国的援助,当美国撤离之后,以西贡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瞬间便到了崩溃的边缘。
而美国又在此时“添了一把火”,对越南实施起了经济封锁与国际制裁,一下将其逼到了绝境。
眼见国家面临着资源紧张与分配困难的局面,对北方政权本就没什么归属感的南方民众,骤然爆发出了严重的“船民”迁移潮。
大量逃亡者乘坐渔船或简易木船,前往其他东南亚国家寻求庇护与收留,一度导致越南国内的严重混乱。
![]()
据统计,仅在南越沦陷后的两个星期内,就有约13.2万人乘船离开越南,这其中,更是不乏重要的技术人员与掌握大量财富的城市中产。
在此后的20年间,陆陆续续有着超过160万的越南人通过这种方式出逃,而在这个过程中,失踪与死亡的人员都一度达到了50万以上,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而这种大规模的移民外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本被寄予厚望的胡志明市,瞬间被抽空了发展的根基,不再拥有作为国都所应具备的先决条件。
直到1986年越共效仿中国启动“革新政策”,转向“社会主义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后,胡志明市才得以重新振作发展。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越南在建国之初,并没有选择比河内更为发达、且更具发展前景的胡志明市作为国都的选址了……
![]()
历史惯性
可以说,正是缘于美国的恶意,才断送掉了胡志明市成为越南首都的发展机遇,可为何越南非要选择河内作为一国之都呢?这就要说到这个国家的历史惯性了。
从历史上看,河内作为越南的政治中心有着上千年的传承,早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河内所在的红河三角洲就是这一地区的权力核心。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交趾郡,当时河内一带便属于交趾郡的治所范围。
后来,不管是隋唐时期的安南都护府,亦或是明代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将治所设在河内,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经略安南(越南北部)的行政中心。
因此可以说,从古代起,河内就在政治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是在越南脱离中国管辖的时期,其历代本土王朝也大多定都于河内。
![]()
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就曾在1010年将都城从宁平迁至河内(当时称升龙),开创了河内作为越南都城的千年历史。
此后的陈朝、后黎朝等封建王朝,更是为了彰显政权延续性与正统性,相继在此建都,河内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
可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讲到越南的地理范畴,还只是红河平原一带。
至于越南南部,包括胡志明市所在的湄公河三角洲在内,这一片狭长的国土面积,直到17世纪,才被阮氏诸侯陆续征服。
更是到了19世纪阮氏王朝统一时期,才正式纳入了越南全国的版图,历史上则长期属于高棉王国(柬埔寨)的版辖。
一片被统治不过三四百年的地区,但凡有一点归属感,也不至于在国家危难时期发生大规模的人员外逃了。
![]()
相较之下,河内自古就是越南的“龙兴之地”,在民族情感上更被视为正统,因此,越南人在心理上对河内作为首都更容易接受,认同感更强。
千年古都积淀的文化遗产使河内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圣地,这样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很难被经济因素所撼动。
这也是为何,即便西贡后来被冠以领导越南统一的领袖姓名,也依旧无法撼动胡志明的革命根据地其实在河内的历史渊源。
因此,虽然胡志明市后发居上,甚至跃居全国第一,也终究只能作为经济中心存在,而始终无法撼动河内的政治地位……
![]()
战略算计
看过了河内市与胡志明市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考量,也就不难理解越南国都的选址目标了。
不过,话虽如此,这里却还是有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河内这个地方确实有一定的敏感性——离中国太近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南的古代王朝之所以会选在河内作为首都,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仿效中国明代提出的“天子守国门”思想。
不过,越南学中国却学歪了,毕竟,明代会提出这个方针,是为了防备外部入侵,越南可倒好,把天子守在了宗主国的南门口,这要还说它没有其他心思,那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清代,阮氏政权向嘉庆皇帝请封之时,就曾僭越地提出过“南越国”的国号,最终被大清国断然拒绝。
![]()
因为,“南越国”除了包含越南北部地区之外,其历史疆域更是涵盖了广东、广西等诸多地区,可以说,看似简单的称谓之争,却深藏着越南这个小国对中国领土的觊觎。
而这种觊觎,即便是到了现代也依旧没有终止,在越战结束后,统一的越南还曾公然入侵柬埔寨,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边疆安全,逼得中国不得不打响对越自卫反击作战。
此战过后,越南虽有收敛,但却很快又将目标盯上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河内距离中国广西边境仅约150公里,这种地理优势为越南带来了显著的经贸机会。
截止到2023年,中越双边贸易额已经高达2297.3亿美元,2024年更攀升至26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足见越南外贸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特别是越南“世界车间”的市场定位,更是决定了其高耗能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必然要进口大量中国产零配件。
![]()
从广西到越南的口岸运输量每年都在突破新高,而这种紧密的边境贸易联系,更是印证了其首都选在河内,就是为了更便捷地连接中国市场并拉动全国经济。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南也开始了新的“领土扩张”,近年来,其不断在“南海合作”等议题上联合其他东盟国家、并寻求多边支持,就是十足的铁证。
要知道,越南目前供占据了中国29个南沙群岛岛礁,是占领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在这些占领岛礁上持续填海造陆,2021年以来还开启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扩建工程。
尽管官方宣称,这些工程是旨在改善岛礁基础设施、增强监控和巡逻能力。
![]()
但实际上,包括斗谦沙洲、六门礁和柏礁等在内的多处前哨,已建有港池、码头和飞机跑道等设施,大幅提升了其投送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借助河内靠近南海的区位优势,强化其海上阵地,这种布局可以说是将越南的野心暴露的一览无遗,也侧面提醒中国,一定要时刻对这个“白眼狼”抱以警惕……
越南将首都设在河内,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一场“历史惯性+战略算计”的综合博弈。表面看是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实则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政治意图与布局。
河内这个首都的存在,本身就是越南国家战略的一面镜子:它既反映着民族自信与历史传承,也折射出一种小国独有的战略焦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