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沈洋
9月初,伽师瓜的交易高峰期已过,曾经人头攒动的新疆果品(伽师)批发交易市场显得有些冷清,但在空旷的交易库房前,一扇办公室的门仍然敞开。这里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人民法院卧里托格拉克人民法庭设立的“瓜香”调解室。
“我和他合作这么多年了,如果他依旧不还钱,我今年的收入怎么办呢?”
近日,当本刊记者一行来到“瓜香”调解室门前时,商人阿某正与瓜农买某发生争执。
“阿某欠你的2000余元现在确实拿不出来,你让他再想想办法,10月1日前给你结清,你看怎么样?”卧里托格拉克法庭法官沙吾提·阿卜力米提斟酌后提出调解建议。调解中,法官既当“裁判员”又当“知心人”,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下,记者从卧里托格拉克法庭的日常工作中窥见一斑。这也是新疆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莽莽昆仑,巍巍天山,见证着新疆大地新气象。如今,275个人民法庭扎根天山南北,为城乡基层治理注入强大法治力量。
以榜样的力量解群众之忧
在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一座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柯尔克孜族民居的院门外,悬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这里便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
踏入小院,“戍边光荣”四个红字格外醒目。这里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在家中设立的“爱国戍边馆”。馆内的展品,真实记录了她半个多世纪的巡边护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生活的变化。这座爱国戍边馆,每天吸引着众多参观者。
不久前,乌恰县人民法院乌鲁克恰提人民法庭“爱国戍边”调解室干警邀请布茹玛汗·毛勒朵成功化解了一起因畜牧冲突导致黄牛意外致死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原来,牧民库某家饥肠辘辘的牦牛在觅食时意外撞死了邻居托某家的黄牛,托某因此向库某提出9000元的经济赔偿金。库某承认牦牛肇事的责任,但认为赔偿金额过高。双方僵持不下。最终,托某向乌鲁克恰提法庭提起诉讼,请求司法裁决。
为有效化解矛盾、维系邻里情谊,乌鲁克恰提法庭干警邀请熟悉民俗且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参与调解,期望借助她的影响力和丰富经验,为调解工作助力。
布茹玛汗·毛勒朵结合牧区传统习俗,用质朴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体谅。乌鲁克恰提法庭干警与她分工协作,默契配合,一边安抚双方当事人的情绪,一边对赔偿金额进行协商。经过数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向原告支付6500元赔偿款。至此,这起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事后,双方当事人坦言:“乌鲁克恰提法庭干警和80多岁高龄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来到我们家里帮助化解矛盾,这种做法让我们深受感动。”
身处参与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焉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包尔海人民法庭从辖区和附近的6个乡镇中筛选出100余名乡村“土专家”。他们都有着令人信服的专业技能及特长,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具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
“‘土专家’的加入拓宽了法庭多元解纷的渠道。通过他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化解的矛盾纠纷,没有一起进入诉讼鉴定评估程序,为群众减轻了诉累。”包尔海法庭法官沙飞告诉记者。
焉耆是农业大县,群众因农业生产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而其中一些就涉及鉴定环节。鉴定一次,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鉴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将‘土专家’吸纳到人民调解员队伍,能为群众节约维权的时间成本和鉴定成本,做到不误农时。”沙飞表示,这些“土专家”身怀一技之长,他们的评判结果能够让双方当事人信服。有时候他们的几句话,就能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将法庭搬到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跨越500公里,穿过林地和草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萨玛丽·萨依兰和同事终于将法律文书送达。
“转场的第一天,我的手机就不小心摔坏了,一直联系不上。”正在牧场放牧的当事人海某,一边从萨玛丽·萨依兰手中接过法律文书,一边解释。萨玛丽·萨依兰告知前来的缘由:海某涉及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但如果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对方就撤回起诉。
“不好意思,等转场结束,我卖掉几只羊,立刻还你的钱。”海某拿起萨玛丽·萨依兰的手机,赶紧向对方解释,对方也爽快地表示同意。就这样,一起纠纷被成功化解。
在新疆各地,还有很多像萨玛丽·萨依兰一样的基层法官在四处奔走,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就地展开调解、就地解决纠纷。
围绕“矛盾不出村”的目标,奇台县人民法院老奇台人民法庭法官脚沾泥土,努力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最末端。
![]()
2025年9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人民法院老奇台人民法庭干警在巡回审判的路上 供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人民法院
在农田旁边摆放一个庄严的国徽,原告、被告、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席地而坐,一个既简单又规范的审判庭就搭建好了。这样的场景是老奇台法庭的工作常态。
“这3万元借出去10多年了,有你们今天给他‘下把头’(奇台方言,意为最后通牒),他才给了肯定答复。”2024年3月,张大妈一手拿着调解书,一手扯下头上的花围巾擦拭着泪水。3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老奇台法庭法官出面协调,对方马上还款,这让张大妈感动不已,非要请其他人代她给法官写一封感谢信。
“您的感谢信,我们已经从心里收到了。您行动不便,我们送您回家!”搀扶着张大妈的胳膊,老奇台法庭法官贾维亮说。
贾维亮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老贾”。“针对矛盾纠纷较难化解的案件,我们把当事人约到土圆仓(当地农民用来存放粮食的仓库)里、大棚下,冬天敬一杯暖心茶、道一句贴心话,夏天再来个大西瓜,哪有敲不碎的‘土疙瘩’?”老贾说。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法庭品牌
“遇到矛盾纠纷,就去红旗法庭,法官总有好办法。”作为沙雅县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红旗人民法庭是当地乡亲们“家门口”的法庭。
“麦某连续两个月与朋友彻夜饮酒,家中事务一概不理,女儿成绩也一落千丈。法官,我要离婚!”2025年2月,当事人热某拽着丈夫麦某冲进红旗法庭对法官艾力塔比尔·艾海提说。
面对这对积怨已深的夫妻,艾力塔比尔·艾海提启动了“婚姻家事调解五步法”。他提前让热某的女儿准备了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麦某的眼泪落在信纸上,有所动容。
见麦某似有悔过之意,艾力塔比尔·艾海提立即播放了一段短视频,这是由他提前根据麦某提供的48张家庭照片制作而成,里面满满的都是一家人的温馨回忆,双方气氛逐渐缓和。随后,艾力塔比尔·艾海提用三维动画演示离婚导致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成本情况,具象化的数字让麦某惊觉“半年酒钱够买女儿三年教辅书”。
艾力塔比尔·艾海提顺势对麦某开展了批评教育。麦某当场保证:以后少喝酒、多关心家人。最终,夫妻两人重归于好,一场离婚纠纷就此化解。
调解成功后的第30天,“婚姻家事调解五步法”进行到了最后一步——“冷静期后的回访”,艾力塔比尔·艾海提在麦田里见到了截然不同的场景:麦某开着播种机穿梭于田间,女儿坐在田埂朗读课文,热某送来午餐时,顺手擦去丈夫发梢的汗珠。
据悉,红旗法庭探索推行“婚姻家事调解五步法”,以此引导夫妻双方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育良好家风。
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福海县人民法院有一个“马背上的法庭”——喀拉玛盖人民法庭,法庭干警穿越草场和牧道,为当地牧民解决问题与纠纷,维护公平正义。
由于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也不便利,为了能尽快解决纠纷,喀拉玛盖法庭的法官们创新推出了“冬不拉”调解法。
调解时,喀拉玛盖法庭的法官们弹奏着“冬不拉”,再配上一杯热乎乎的奶茶,熟悉的旋律与香气能让双方当事人迅速平静下来,很多矛盾也就自然得以化解了。
为了照顾居住地更偏远的牧民,喀拉玛盖法庭还会随着牧民转场。无论是草原上的毡房里,还是转场的牧道上,只要有需求,法庭的法官们就会骑着马、背着国徽,带去公平正义。
在新源县人民法院则克台人民法庭,外墙上悬挂的“兵地共建巡回法庭”牌匾格外醒目,这正是该法庭办理多起兵地联动调解案件的实践成果。
2025年7月,高某与阿某因3万元玉米秸秆货款产生纠纷,账目交叉重叠、款项用途不明,且身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高某因地域顾虑拒绝调解。则克台法庭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宁垦区人民法院阿合奇人民法庭逐笔核对全部往来账目,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债务清偿的调解协议。
“这种‘跨区联动、就地解纷’的司法实践已然成为边疆基层治理的‘解纷良方’。”则克台法庭法官祁海滔、阿合奇法庭法官赵明晗在联动调解工作中达成共识。
采访结束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谭婷告诉记者,新疆法院人民法庭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将努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新疆样板,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贡献力量。”谭婷说。
本期封面及目录
![]()
![]()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6期
编辑/孙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