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习明
(温州大学教授)
陈辉著《银发摆渡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用“银发摆渡人”指“老漂族”,即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为了强调老漂对现代家庭生活的特殊意义——城市青年家庭的船面临的育儿难题,特别需要父母撑船摆渡。
老漂现象在1990年就开始出现,不仅有父母老漂,而且还有少量的祖父母老漂,因为有些父母太年轻(有的不到50岁)还需在家种田,只能派祖父母到孙子所在城镇帮孙子看孩子。
老漂现象引起媒体和学界关注是在2010年以后,但以专著的形式系统研究老漂现象,《银发摆渡人》可能是第一部。
《银发摆渡人》首先揭示了2010年以来老漂的数量越来越多、老漂生活越来越累的原因——育儿精细化和教育内卷化的趋势,导致城市青年夫妻难以通过夫妻合作承受育儿重担;然后详细描写了老漂在帮子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和委屈,包括难相处的婆媳关系、亲子关系,没人说话的孤独,狭小空间的不适,对异地老伴的牵挂,对不能尽孝的愧疚;最后从国家政策角度、中年夫妻(也可称青年夫妇)角度提出了帮助老漂减轻痛苦的对策。
整部著作都满怀对老漂的感恩之情(因为作者的母亲就是老漂),但并不煽情,描写细腻,分析透彻,既具有可读性,又能给人启迪。
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银发摆渡人》的缺憾在于对老漂的艰辛和委屈描写过多,特别是媒体和学界在点评《银发摆渡人》时只关注了老漂的艰辛和委屈。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和点评人都是正在被老漂摆渡的青年人(作者自称为中年人,实际刚过40岁,只能算青年人),都心怀对老漂的感恩和愧疚。
在老年人看来,老漂在子女家帮子女带孩子的过程中所经过的艰辛和委屈,是一种甜蜜的痛苦。老年人即使身体劳累但内心也是快乐的,因为对大多数农村出生的老年人和有传统思想的城市老年人来说,子女能够在异地城市立业、安家、生子,说明子女有出息,自己教育子女是成功的,有一种自豪感;农村出生而能够在城市安家生子,且将父母接到城市帮自己带小孩的青年人并不多,多数农村出生而在城市打工的青年人要么不结婚、要么不生子、要么生子后将小孩扔给农村的父母;城市青年也有很多啃老的,也有很多不结婚的。真正使老年人痛苦的是,子女过了30岁还不想结婚,自己年老了却没有孙辈。
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鼓励生育的角度来说,不宜过多渲染育儿带来的辛苦,而应多宣传育儿带来的天伦之乐,特别是父母在帮子女带小孩的过程中享受的快乐。而且,从实际经验来看,两代合作育儿更有利于代际之间情感的亲密。
作者能够体会母亲的艰辛和妻子的不易,是经过了共同育儿的过程。当然,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鼓励生育,在政策层面,也需要如《银发摆渡人》所建议的那样统筹一老一小,通过优质教育的均衡化阻止教育内卷化的趋势,建立支持老年人帮子女带小孩的政策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