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聖”字,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耳”低,“口”高,“王”靠右下写,左侧留空,注意“王”的三条“横画”不要过长。
圣:繁体“聖”为上下结构,上部“耳”“口”呈“耳低口高”之态(如图片所示的书法结构),下部“王”略靠右下,左侧留空,这种结构既符合书法美学的欹侧平衡,也暗含“圣德不偏,兼听并蓄”的义理。
其甲骨文构形说法不一,主流观点认为上部为“耳”(表听觉敏锐,善于聆听),中部为“口”(表言语通达,能传理布道),下部为“壬”(甲骨文“壬”像有柄的工具,后引申为“任”,表担当、践行)。三者会意,强调“耳聪、口辩、身行”的综合素养,即能听闻天道、传布圣理、践行圣德之人。
到了金文、小篆阶段,字形结构逐渐规整,“耳”“口”“壬”的部件更趋稳定,体现出汉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进逻辑。隶书、楷书阶段,“壬”演变为“王”(部分学者认为是书写讹变,也有观点认为“王”暗含“王者之德”,与“圣”的崇高性呼应),最终形成“聖”的繁体字形,而简体“圣”则是近代汉字简化的产物,保留了核心表意逻辑。
读音为“shèng”,与“声”“盛”等字声韵相通,体现“听觉(声)-德行(盛)”的语义关联,即圣人因“闻声知理”而德行盛大。本义是通达事理、品德崇高的人,如《说文解字》释“聖,通也。从耳,呈声。”(段玉裁注:“耳通于听,口通于言,心通于理,故曰通。”)引申为超凡的智慧、品德(如“圣明”“圣洁”),再引申为对帝王、宗教领袖的尊称(如“圣上”“圣人”)。
“耳聪”要求圣人善于倾听民声、体察世情(如《尚书·洪范》强调君主“作圣”需“明作哲,聪作谋”);“口辩”要求圣人能传布真理、教化万民(如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言语传圣道);“身行”要求圣人以身作则、践行德义(如尧、舜“亲躬民事”,以行动立圣范)。
“聖”是“天人合一”的人格化体现:圣人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上通天命,下接人情,成为连接天道与世俗的中介。这种“通”的境界,既是认知的超越(明辨是非),也是德行的超越(止于至善)。
《中庸》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的“至诚”者,便是“聖”的人格典范,强调圣人以“诚”通天地、化万物的境界。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为“至圣”,集古圣之智,开后世之学,成为“聖”在人文领域的具象化标杆。
下面是圣的篆隶楷行草写法。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