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
陶器是闽越历史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闽越王城遗址出土大量日用及建筑用陶器。它们质地坚致、造型优美、装饰精妙,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工艺水平与中原地区大体相当。
![]()
东越墓葬随葬典型陶器分期图
![]()
福州地区出土器物上的闽越文字
![]()
陶壶 战国(前 476-前221) 闽侯庄边山遗址出土
![]()
陶壶 战国(前 476-前221) 闽侯庄边山遗址出土
![]()
陶瓿(bu) 战国-西汉(前 476-25) 闽侯庄边山遗址出土
![]()
陶瓿(bu) 战国-西汉(前 476-25) 闽侯庄边山遗址出土
![]()
陶匏(pao)壶 西汉 (前206-25年) 武夷山城村汉代城址出土
匏(páo):匏瓜,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葫芦的变种。果实老熟后对半剖开,可做瓢。
![]()
陶壶 西汉(前206-25年) 闽侯关口工地出土
![]()
陶鼎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陶盖杯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陶盖杯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陶盖杯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闽出土
![]()
陶薰炉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陶薰炉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陶洗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陶提梁盉(he)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
![]()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
![]()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
![]()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
福建出土的闽越国时期玉器,制作和装饰手法多为汉代流行风格。体现了地处东南的福建地区已深受中原王朝礼仪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其“断发纹身”的传统形象。
![]()
陶壁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玉壁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墓出土
![]()
玉组佩 西汉(前206-25年) 浦城临江金鸡山闽越墓出土
![]()
武夷山新亭园土墩墓玉带钩出土情形
![]()
铜盆 西晋(公元265-316年) 松溪渭田出土
第四部分 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
公元前 110年-公元 960 年(前110-960)
闽越国消亡之后,福建因人口稀少、发展较为缓慢。汉晋以降,北方战事频仍,中原地区士族及百姓避难南迁入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与土著居民共同开发,促进社会各方面逐渐振兴。
衣冠南渡:西晋年间,中原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之族因避战祸迁居福建。考古发掘证实了“衣冠南渡沿江而居”的历史记载。福建各地发现了一批六朝墓葬,其葬俗及出土文物皆富含中原社会文化信息。
![]()
明代《八闽通志》
(西晋)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士民安堵新气象:这一时期迁闽移民的聚落多集中分布于闽江与晋江流域,其葬俗及出土器物多含中原及江南社会文化信息。
画像砖与画像石都是古代墓葬建筑装饰的组成部分,战国至汉代开始大量出现。采用陶土成型,拍印或模制技法烧制,题材包括人物、花草、瑞兽及几何图案等,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观念与审美意趣。
![]()
福建出土各类六朝墓葬平面图
福建出土各类六朝墓葬平面图:古人有“事死如事生”概念,地下墓室依照等级修建并陪葬各类用品。六朝时期,砖室墓成为士族葬制主流,各种装饰纹样表现了幽冥空间的神秘。
![]()
六朝墓室结构透视模型
![]()
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画像砖位置示意图
![]()
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画像砖位置示意图
![]()
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画像砖位置示意图
![]()
青龙纹画像砖 南朝(420-589) 闽侯南屿墓出生
部分内容摘自福建省博物院网站。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