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事件并非美国本土遭遇的第一次恐怖袭击,即便计算伤亡人数,9·11事件与20世纪90年代发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系列恐怖袭击相比,也没有拉开几个数量级的差距。但从结果来看,9·11事件最终成为了美国、基地组织、中东乃至万里之外中国的历史分水岭。
冷战结束后,美国进入了一段短暂的“无敌时期”。打赢冷战的美国,成为了毫无争议的世界霸主,而1990年的海湾战争,又证明了美国至少领先所有潜在对手两个“身位”。关于日后的反恐战争,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对于美国军工集团而言,四海升平的和平状态,意味着“兔死狗烹”的结局;只有美国存在“假想敌”,他们才能通过潜在的军事对抗不断获利。
然而,苏联解体后,短期内几乎没有国家能与美国展开同等规模的竞争。最终,美国军工集团将目光投向了非对称战争。我们暂且不讨论上述观点有几分真实性,几乎在冷战结束的同时,本·拉登就已开始策划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并非新鲜事物,但本·拉登及基地组织,与过去的恐怖袭击组织者有着明显不同。在基地组织出现之前,执行恐怖袭击的多为国家,或有明确建国目标的准国家组织,比如正在建国的以色列、意图建国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及对欧美心怀不满的利比亚卡扎菲政权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
![]()
基地组织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既无国家政权依托、也无建国目标,单纯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生的组织就此出现。这样一个钟情于恐怖袭击的“流浪组织”,让美国无法像过去对付利比亚那样,在恐袭发生时执行明确的对等报复;而对于基地组织提出的美军全部撤出沙特这类诉求,美国也不可能答应。
于是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遭遇恐怖袭击后,别说执行对等报复,甚至无法准确找到恐袭的幕后黑手。1998年,非洲东部发生了疑似基地组织策划的爆炸案,造成超过4000人伤亡。然而事件发生后,美国最终选择轰炸非洲北部的苏丹与亚洲中部的阿富汗。
尽管美国给出的理由是基地组织应为幕后主使,且两地存在基地组织的设施,但这种缺乏确凿证据的跨国报复,不仅无法对恐怖袭击形成震慑,还因遭袭击国的抗议,让美国无法扩大袭击规模。最终结果便是,整个90年代,疑似出自基地组织之手的恐怖袭击事件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这一连串恐袭的巅峰,便是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
这起劫机事件最终造成2977名民众死亡、超过6000人受伤,总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日本对美国蓄意发动袭击的珍珠港事件。也正因为伤亡极其惨重,美国政府在事后不得不以最高级别应对。
![]()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美国国会便通过了《对恐怖分子使用武力授权法案》。在这份授权法案中,美国将新的战争目标明确设定为“摧毁以本·拉登为代表的恐怖组织,以及为其提供支持的部分国家政权”。
然而极为诡异的是,基地组织并未在第一时间宣称对9·11事件负责;甚至在美国政府内部,相当多情报人员认为,藏匿于阿富汗深山中的塔利班武装分子,才是9·11事件真正的幕后主使。
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小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一反常态的迅速反应”:他们认为,在恐怖袭击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9·11事件终于达到了能在全美形成反恐共识的节点;而只有将战争目标设定为一个界限模糊的组织,才能极大延长战争时间。
虽然本·拉登是明确的目标人物,但2001年的基地组织,已成长为一个同时在美洲、非洲、中东、阿富汗乃至美国本土拥有据点的跨国组织。而在基地组织背后,曾经为本·拉登提供口头声援的萨达姆政权、曾经与本·拉登并肩作战的阿富汗塔利班,都被认为可能是该组织的支持者。
于是,手握《对恐怖分子使用武力授权法案》的小布什政府,进行了一次堪比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决策,美国宣布将与所有恐怖主义宣战,并打击所有其认定的恐怖组织及背后支持者,至此改变美国乃至世界的反恐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9天,小布什政府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藏匿在深山中的本·拉登,否则美国将以“逮捕本·拉登”为目的入侵阿富汗。对于美国的这一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给出了合理回应,他们要求美国提供本·拉登与9·11事件相关的证据,若有证据,塔利班政权不会拒绝对本·拉登的审判。
可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阿富汗塔利班没有直接将本·拉登移交,美国就拥有了入侵阿富汗的理由。9·11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美国便联合北约盟友对阿富汗展开入侵。美军很快摧毁了塔利班政权,但对于藏匿在山区中的塔利班残部及基地组织成员,却始终束手无策。
然而还未等阿富汗战争结束,美国又开始在中东挑起新的战争:先是在东非索马里组织多国部队,以保障红海航道安全航行为名义驻军;在确保航线安全后,又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及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萨达姆政权展开全面入侵。
在反恐战争中,伊拉克的剧本几乎与阿富汗如出一辙,美国主导的联军很快摧毁了现政权,却既没有迅速撤离战场,也没有彻底清剿依然隐匿在各处的反对派武装,反而以保卫当地安全为名,长期派驻大量美军留驻当事国。这些美军几乎没有明确的军事目标,唯一的任务就是在维护当地治安的同时,促使美国国会批准更多军费。
![]()
反恐战争开始后,美国军费从2001年的3300亿美元,暴增至2008年的6600亿美元。然而近万亿美元投入下去,美国连本·拉登的影子都没抓到。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政府一会儿通报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一会儿又表示他已逃至巴基斯坦境内,只要本·拉登不死,反恐战争的最大目标就无法实现,美国也就不能撤军,军工集团便能名正言顺地分割军费这块大蛋糕。
而每当有人质疑小布什政府为何要拿纳税人的钱,砸到万里之外荒无人烟的深山里时,小布什又会堂而皇之地将理由引到令美国人死伤惨重的9·11事件上。
但地主家再有钱,余粮也有限。当小布什卸任、奥巴马上台后,这位黑人总统惊觉美国的财政已捉襟见肘。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后,面对日益难看的财政账本,如何体面地结束反恐战争,成为了奥巴马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
事实上,美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直击根源的选择,恐怖分子之所以与美国对抗,其根源在于以本·拉登为代表的部分穆斯林认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是对伊斯兰世界的侮辱。若美国能在冷战后全面撤离中东,那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恐怖袭击,根本不可能发生。
![]()
但这个选择的代价,是美国要将苏联解体后的世界霸权拱手让人,这显然无法被刚刚赢得冷战的美国政府接受。不仅如此,为了牢牢掌控世界霸权,美国甚至借海湾战争不断强化其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美国对霸权的追逐,使其无情践踏多个伊斯兰国家的主权;而这种践踏,又成为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最佳土壤。反恐螺旋的形成,一方面让美国在更长时间内握住了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则将美国的大量财富,通过战争转移到了军工集团的腰包。
正因如此,美国在反恐战争的前7年砸了上万亿美元,却仍未抓到本·拉登,因为这个头号恐怖分子,对一部分美国人而言,不完全是敌人,更是财神爷。
![]()
但到奥巴马上台后,已无钱支撑战争的美国政府意识到,需要用本·拉登的死祭天,以平息美国民众对高额军费日益增长的不满。2011年5月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已于当日将本·拉登击毙,同时表示小布什政府引发的反恐战争已结束。
从表面上看,奥巴马政府用3年时间,做到了小布什7年都没做到的事。然而,在美国政府养虎为患式的所谓清剿后,基地组织早已散到世界各地,而那些基地组织的海外分支,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掀起更多的腥风血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