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中央书记处召开第52次会议,专题讨论广东改革开放相关工作,这无疑是决定广东乃至中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之一。
![]()
时任广东省省长刘田夫,就在这次会议上大胆提出,广东的步子应该迈得大一点,要尽可能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赋予广东改革更大的权限。同时,在外汇管理使用、进口生产资料等海关减免税上,要尽快出台办法。
可不想,刘田夫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位与会者竟然提出:若广东要大搞改革,得在边界上拉起7000公里长的铁丝网,与相邻各省隔离开来。
这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刘田夫等广东干部心头。当时,广东省委的主要领导们齐聚北京,怀着极大的期望,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工作,核心目的就是请求中央给予广东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广东“参照外国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试办出口特区”,这是广东在困境中苦苦寻觅到的重要出路。
![]()
刘田夫深知广东的窘迫。在他的汇报讲,调整农业结构、解决能源交通瓶颈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是广东对“更加开放”的渴望。此时,内地与香港生活水平的巨大落差,使得逃港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开始质疑我们的优越性在哪里。
所以,刘田夫清醒地呼吁,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让广东、让中国焕发生机。
然而,长期封闭环境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打破。那位同志“拉铁丝网”的言论,正是这种恐惧心理的极端体现。他担心的,是国门一旦打开,资本主义的“洪水猛兽”会汹涌而入,腐蚀整个国家。
![]()
这种担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它指向的是一条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隔离与封闭之路。刘田夫听后“大为惊讶”,因为这不仅是对广东提议的否定,更是对改革开放方向的深深疑虑。
可面对这种尖锐的反对声音,刘田夫并没有退缩。他用事实和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最终,中央的远见卓识压倒了保守的恐惧。中央书记处的负责同志在认真听取刘田夫及其他广东省领导的汇报后,给予了广东至关重要的支持。
1980年9月28日印发的《中央书记处会议纪要》,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尚方宝剑”。《纪要》明确指出,中央在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目的就是要让两省“先行一步富裕起来”,成为全国“四化”建设的“先驱和排头兵”,为全国“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培养干部”。这一定位,彻底否定了“铁丝网”式的隔离思维。
![]()
《纪要》赋予广东的权限是空前的:财政大包干,每年固定上交10亿元,多余自留;外汇收入三七分成,广东得大头;更重要的是,中央授权广东“对中央各部门的指令和要求采取灵活办法,适合的就执行,不适合的可以不执行或变通执行”。
晚年时期,刘田夫回忆起这次会议,想起这个文件依然兴奋不已。他清楚地记得,文件同时要求广东省委“思想更加开放”,要“发挥创造力和闯劲”,“有远大的眼光”,“快刀斩乱麻,大胆去干”。
可以说,这些充满激情的词语,让刘田夫和广东省的主要领导得到了巨大鼓舞,也是对“铁丝网”论调的最有力回应。而在这场决定性的会议上,刘田夫作为广东改革诉求的主要陈述者,顶住了压力,清晰地传达了广东渴望变革的呼声,这份功绩值得铭记。
![]()
正是这次会议,为广东的“先行一步”扫清了思想障碍,正式开启了中国南部这片热土风起云涌的崭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