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跑售楼处和中介门店的都发现一个事儿:以前一进门就迎上来的年轻漂亮小姐姐少了,现在接待你的大多是 30 多岁的熟面孔,说话做事都透着沉稳。别以为是个别现象,中新网去年的报告早说了,31 到 40 岁的房产经纪人占比已经冲到 46%,妥妥的行业中坚力量。
前几天跟一个房企招聘经理喝酒,他倒了一肚子苦水:去年招置业顾问,要求放得极低,大专学历、形象端正就行,结果挂了三个月招聘,只来了两个 95 后,还没干满俩月全走了。反观他们门店里,干了五年以上的老员工,基本都是 35 岁上下,有娃有房贷,反而稳得很。这不是开发商不想招年轻人,是真没人来 —— 现在的 00 后宁愿去直播带货、送外卖,也不愿穿西装打领带卖房子了。
为啥年轻人不爱干这行了?咱得扒开了说,根本不是什么 “吃不了苦”。首先最实在的:钱给不到位,还不稳定。以前都说 “三年不开单,开单吃三年”,成都有个干了八年的中介高建新,2024 年整年就签了三单,平时就靠 2000 多的底薪过日子,房租都快交不起。你想啊,年轻人刚毕业要租房、要生活,哪耗得起几个月不开单的日子?链家算行业标杆了,本科率都过半了,但新人想熬出头得先过 “沉淀期”,可现在的年轻人要的是 “即时反馈”,饿肚子谈成长,谁愿意?
更要命的是职业尊严太脆了。有个刚转行的 98 后姑娘跟我说,以前带客户看房,陪跑四个小区,脚磨起泡了,客户转头就跳单,还发封感谢信恶心人。这不是个例,行业里 “被跳单” 是家常便饭。而且外人总觉得中介 “low”,穿西装派单、天天打电话骚扰人,业主一句 “黑中介” 就能把你噎死。年轻人现在找工作,不光看钱,还看面子,让他天天受这气,不如去做直播助理,至少粉丝还会说句 “谢谢主播”。
还有个隐形原因:行业门槛看着低,实际越来越高了。以前房企招置业顾问,只要长得漂亮、会说就行,现在客户都精得很,问的全是容积率、得房率、学区划分的硬问题,没点专业积累根本接不住。链家能留住人,就是因为有全套培训体系,但大多数小中介做不到。年轻人进来啥也不会,客户问懵了,业绩上不去,自然只能跑路。
这事儿对楼市影响可不小。最直观的是营销跟不上了 ——30 多岁的老顾问经验足,但玩不转短视频、直播这些新玩法。现在买房的主力是 90 后,你跟他讲 “风水格局”,他关心的是 “小区有没有充电桩、能不能养宠物”,老顾问未必抓得住这些点。上次去一个老盘,顾问还在发传单,隔壁新盘的 90 后团队都靠直播带看卖了三套房,这就是代差。
更深层的是行业要 “换血” 难了。房产这行看着土,其实早该升级了,比如做社群运营、定制化选房服务,但年轻人不愿来,新鲜想法就进不来。现在留下的都是 “剩者为王” 的老员工,他们稳是稳,但求变的动力不足。长此以往,行业只会越来越僵化,最后变成 “老人守着老办法,新人根本不进来” 的死循环。
但咱说实话,这未必是坏事,反而是行业在 “祛魅”。以前房企把置业顾问当 “花瓶”,靠颜值吸引客户,本质是用表面功夫掩盖产品问题。现在颜值滤镜碎了,能留下的都是真能解决问题的人 —— 比如高建新那样的,帮客户找房能筛 80 套,连主卧看水这种细节都抠到位。这才是行业该有的样子:不是靠脸吃饭,是靠专业立身。
年轻人用脚投票,其实是给行业敲了警钟:别再想靠 “颜值溢价” 糊弄人了,得给从业者真金白银的回报、实实在在的尊重。那些骂年轻人 “吃不了苦” 的老板,不如看看自己给的底薪够不够吃饭,有没有给员工培训的机会。30 多岁的老顾问能留下,不是因为他们 “能熬”,是他们在行业里熬出了价值 —— 有老客户介绍新单,懂怎么平衡买卖双方的需求,这些才是用钱买不来的。
最后说句实在的:楼市早就不是闭着眼赚钱的年代了,置业顾问的年龄变化,不过是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以前看脸,现在看专业;以前靠行情,现在靠本事。等哪天行业能让年轻人看到希望,能让从业者有尊严,自然会有新人愿意来。至于现在,那些 30 多岁还在坚守的顾问,才是真的值得尊重 —— 他们守的不是一份工作,是这个行业最后的体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