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归家:吴观真的武夷山野之梦

0
分享至



2025年9月末,武夷山桐木关的溪流边,几只蜻蜓停在一幅画布上,久久不肯离去。它们似乎分不清眼前的竹影,究竟来自山间,还是画中。阳光穿过竹林,透过水面,又透过苎麻与大漆构成的画布,层层叠加出一场真实与虚构交织的光影。几只猴子好奇地凑近,伸出爪子轻触画面,又迅速退回林间。

《CULTURED》中文版记者深入武夷山腹地,跟踪艺术家吴观真“武夷计划·归家”的全程。这不仅是一次展览,而是一场将艺术重新交付自然的仪式:麻纹纳彩融溪韵,漆色凝幽锁岩图。那些原本属于自然的生命,重新成为作品的观众与参与者。十年山水采风,如今成了精神的归途。没有白墙与射灯,只有风声与光影,这一刻,艺术回到它最初的本源——被天地观看。

人一生中许多时刻所蕴含的意义,

也许正是在对其不断的回看中

所丰富、完整乃至重新建构的。

吴观真,1984年生于福建南平,现工作生活于厦门和上海,却始终牵挂着闽北的山水。南平、建阳与武夷山本属一方土地,山脉相连,水脉相通。只是世易时移,童年生活过的村落早已更迭,而桐木关的溪流潺潺、竹林幽幽,却依然像儿时的风景。

2010年,他开始探索当代大漆艺术创新,将漆画从厚重漆板移转至轻盈通透的苎麻基材,开创当代漆艺术新语言,创作方式获国家发明专利。他以大漆、苎麻、矿物颜料为媒介,善用光作为隐性材料,让作品在不同光源下呈现流动的生命状态。武夷山是他创作灵感的源头,画中的山水、竹林、花鸟都从这片土地汲取而来。十年间持续往返武夷山采风,感受四季变换中竹子颜色的微妙差异、溪流光影的层次流转。2018年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今日美术馆收藏。2019参加《走近香奈儿》展览,作品被香奈儿CHANEL(上海)总部收藏。

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归乡"——不是回到地理意义上的原乡,而是逆流时光,在记忆的平行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那仿佛是一道为追寻遗失之物而刻下的舟痕,承载着他对过往的眷恋,也映照着一个艺术家在时间与故土之间的回望与安放。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高铁从北京一路南下,穿过江西上饶,便进入武夷山脉。在武夷山北站下车,出站后空气湿热,因为台风的缘故下着细雨,是潮湿的南方感觉。

来接我的是吴观真在建阳的朋友志华哥,开着一辆吉普,显然我们要往武夷山深处走——这是中国红茶和岩茶的圣地,一路上都是带着坑、涧、窠、岩、洞、峰的地名,以及葱葱绿绿的茶园……他一边开车,一边和我介绍这里的风土,见识是不凡的。

"他已经连续十年往桐木关跑了,"志华哥说起吴观真,"每次来,我都会从建阳开车一个多小时赶来接他。只要他打个电话说想回去,我马上就会问:'好,你大概几点?把时间安排好告诉我,我到车站接你。'我们之间的交流,一直都是这样干脆又简单。"

十年间,吴观真在武夷山采风,走过竹林、山峰、瀑布和溪水。志华哥对他的创作非常熟悉,"我知道他哪张画是在哪里画的,是这片竹林,还是那片山地,我记得非常清楚。"这种长期的陪伴和见证,是一种罕见的关系——不是藏家,不是策展人,只是一个愿意开车送你去看四季武夷山的朋友。

雨细日暮,山路曲折漫长。一个多小时后,车行至武夷深处,林密遮天,窗外景色也由苍然转为墨黑,隐约可见如同皴擦出来的山岩接天,溪流与瀑布若隐若现,如同宋画留白。若再往上行半小时,本该到闽赣交界的桐木关,但车头一转,拐进路旁一个小村落。夜色中,只有零星几盏灯火,我们在暗夜中停下,抵达目的地。

傍晚的茶席前,我见到了布展收工回来的吴观真。他清瘦,头发扎成丸子头,脸上有一种安静而稍稍忧郁的气质——那是思考者的凝滞,他自己说想事会很慢,慢个一拍两拍。他正用"闽式特浓"的方法喝茶:茶多多放,水滚滚烫,小杯慢啜。我注意到他手腕上戴着一只细金镯。

"这是父亲去世前留下的金饰熔化后重新打制的,"他说起这只手镯时的坦然,像是某种情绪终于抵达了可以言说的时刻,"以前很难跟人说起这件事,但现在可以很自然地说了。有些很私人的记忆和情感,过去不知道怎么表达,现在可以了。"


布展团队出门极早,在如宋元古画般的景致中工作。台风外围云系带来阵雨,时而雨歇云开,光线在山谷间变幻不定。苎麻大漆的作品被安放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画面在流水里轻轻摇曳,竹林的倒影与画中的竹影叠合。这些作品回到了它们创作动念的源头——那些吴观真童年记忆里的山野、溪流、竹林,而大漆与苎麻,正是他儿时在福建北部山村中常接触的材料,曾用于建筑房屋、新婚置办家具、长辈置办棺椁,对这些材料的特殊认知,早已融入他的创作血脉。


《山涧-25.08.01》,尺寸180×60cm×6扇,

材质:大漆、苎麻、金箔 , 创作时间:2025年


《那水》,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尺寸: 420x2200cm

作品材质: 大漆、苎麻,创作时间: 2020年

夜晚,我们在茶桌前相对而坐,吴观真开始泡此时此刻的第一泡茶,这是刻在闽南人骨子里的生活节奏。

"这个契机这么难吗?为何筹备多年?"我问。

"因为需要各种因素到位,情绪要到位,"吴观真慢悠悠地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回来扫墓了,今年终于回来了。"

虽然从厦门到武夷山不过3小时车程,但这场展览他想了很多年。"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内心没有理清楚,比如这种习俗到底意味着什么?"他说,"小时候觉得它只是一个形式,没什么意义。但到了这个年龄,你会觉得它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构成了我对生活的理解,我认知的形成。"

这种"情绪到位"的状态,在吴观真的创作生涯里反复出现。他是一个"启动不易"的艺术家,而这种慢节奏与他的创作材料高度契合:大漆创作需要层层叠加,而且需要时间干燥,整个过程充满等待。茶也是如此,需要等水烧开,等茶叶舒展,等滋味在唇齿间慢慢回甘。

"如果一直松弛下去,一年一年更松弛,你不会着急吗?"我问。

"这个倒不会"他笑了,"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常态。"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雨后的武夷山云雾缭绕。布展继续进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作品放置在溪流中,由山石固定。水流清冽,能看见石头的纹理,也能看见画布下小鱼游过的影子。竹林那边,另一组人正在调整作品的角度,让它与竹叶的光影形成呼应。蜻蜓飞来,停在画面上,以为那是真的花,而几只山雀落在附近的竹枝上,歪头打量着这方新奇天地。


《那水-思乐图》尺寸:60×120cm×5扇

材质:大漆、苎麻、金箔,创作时间:2020


《紫色和花-24.10.02》,尺寸: 120x180cm

材质: 大漆、苎麻、金箔,创作时间: 2024年

松弛,是吴观真近几年才真正获得的状态。

"你是一个状态很慢、很平静的人吗?"傍晚回到茶席,我问。

"状态慢,这是从小到大形成的。有时候看起来像忧郁,其实是因为我从小没有系统的知识架构,对很多事的判断都来源于长期思考,所以经常会很犹豫、很纠结。"

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那年,吴观真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做完个展,社会反馈很好,迎来了很多展览邀约,"但实际上跟我的预期不同。"

"你的预期是什么?"

"它解决不了生活的实际问题,"吴观真说得很直白,"而且艺术圈是一圈套一圈的小圈子,你会陷入更大的自我膨胀。"那段时间他一个人出去找朋友,朋友问他要干嘛,"我说我都不知道,就觉得要出来透气。"

"那时候能安心喝茶吗?"

"以前也喝,但想的更多的是艺术怎么样,脑子里全是创作的事。"

"现在呢?"

"现在想的是今天这茶能不能喝得更好一点。喝完茶,觉得作品可以再添两笔,有时候又觉得画太多了,应该早点来喝茶,少画两笔。"

他给自己倒了一小杯茶,茶汤浓郁得近乎深褐色:"毕业后特别想从事艺术,把它看得很重,全身心投入。但那种投入其实是一种自我禁锢,钻进了自己认为的艺术世界里,不够变通。"

把艺术看轻,看小一点,天地反而宽了。这个道理,其实他父亲很早就说过。

"他跟我说过:你现在把所有东西卖了,回老家躺着就可以躺平了,也不用干活,老家也不用花什么钱,你何必还去干活?"吴观真说起这段话时带着复杂的感情,"他说人生本来就没什么意义。"

父亲从未走出过南平,在他的视角里,儿子是在自虐。但父亲也从不强制什么,仅供参考。"这两年我一直回想父亲说的这些话。他已经不在了,但我越来越明白他想说什么——不要看重那些东西,不要在意外人怎么看你。"

"经过这三五年的调整,"吴观真说,"现在对展览,如果对方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就不做了。以前会将就着做,现在不会了。"

这种坦诚面对自己现状的态度,让他越来越是自己了。"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急了。我现在不成熟没关系,我才多大?慢慢来......"


阳光终于完全穿透云层,溪水在光线下变得透明,能看见画布下的每一块石头。布展团队穿着短裤,在水中调整作品的高度——水位因为前两天的雨有所上涨。吴观真蹲在溪边看了很久,不时用手试探水温,像是在确认某种记忆的温度。竹林那边传来鸟鸣,阳光透过竹叶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与画中的竹影形成某种奇妙共振。

吴观真的创作以大漆和苎麻为主要材料。这在当代艺术界是极其特殊的存在——它有传统工艺,但不是传统绘画;它有当代性,但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当代材料。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2010年,吴观真开始尝试大漆艺术的创新表达,2016年进行首次个展呈现,历时7年。他将漆画从厚重的漆板上移转到轻盈通透的麻质基材上来表达,这是当代漆艺术的首创。他的创作方式甚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蜻蜓的翅膀可以承受重其百倍的身体,那么苎麻也可以承载千年的大漆。"而大漆作为有生命的自然艺术材料,其生命过程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美学的意义。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你的作品属于综合材料吗?"我问。

"是也不是,不过你说是综合材料也可以。"他笑着说,"但肯定不是漆画,跟漆画没关系。一说漆画这两个字,就容易陷入工艺的泥潭。"

这个判断来自他对材料的"第一原理"思考。"很多年前我跟朋友说,漆画是什么?漆画不一定要用大漆画。现在呈现出来的漆画,跟传统漆工艺相比,按照《髹饰录》的标准来看全都是毛病——那么昂贵的材料这样用,简直是浪费。"

"所以我觉得要读透原本的历史,至少自己要读透一点。然后你就能从中抽离出你想要的部分,回到第一原理——漆是什么?漆能干嘛?你回到最原始的角度去思考,漆有什么特点、什么特质?在当代,你可以怎么用?中间那段历史你可以跳过,在当代重新思考怎么用。我觉得这是对漆的尊重。"

吴观真调色用的是矿物颜料——朱砂、孔雀石、青金石......都磨成细细的粉,融合在大漆里。"一切顺其自然,这不是需要挣扎的事情。我回到最初的第一原理去思考问题,慢慢就变得很坦然。传统有传统的历史,我尊重那段历史,但我做的跟传统不同,因为现在的条件变了。"

"现在有灯光、有射灯,以前很难呈现的东西现在可以呈现。"他说,"以前照明不方便,适合用传统的方式。现在有更好的瓷器,两块钱一个,为什么还要用漆碗?"

这个逻辑很清晰:传承是保存,创新是在了解历史之后选择不同的路。就像他手腕上的那只手镯,父亲留下的金饰已经熔化重铸,形式变了,但金子还是金子,情感还是情感,一直挂在心上。


瀑布那边的作品已经固定好,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画面若隐若现。项目统筹志强带着团队拍摄,捕捉停在画布边缘的蜻蜓、在画前盘旋的蝴蝶、从画下游过的小鱼......这些瞬间都不是人为设计,而是自然发生的互动——当艺术品回到了自然,自然也接纳了艺术品。

吴观真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透光。苎麻作为底,大漆层层叠加但保持半透明,配合射灯,会产生奇妙光影效果。他善用"光"作为隐性的材料呈现在"大漆"和"苎麻"的交融中,在不同时间和光源下,作品呈现出和而不同、入微至真的观照状态,产生因光而灵动的视觉感受,使观者与作品产生美妙的互动。


《紫色和花-24.10.02》,尺寸: 120x180cm

材质: 大漆、苎麻、金箔,创作时间: 2024年

《诗-24.09.01》,尺寸: 140x140cm

材质: 大漆、苎麻、金箔,创作时间: 2024

但在武夷山的自然光下,这种透光性呈现出完全不同质感——阳光穿透竹林,透过水面,再透过画布,形成多重叠加的光影层次。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透光,能给吴观真带来内心的安全,也藏着他童年的心理密码。

"你特别怕黑?"

"准确说,我害怕的是长时间独处时那种被完全隔绝的感觉。因为家庭结构的关系,我从小经常需要一个人待着。"

"所以你不是怕黑,也不是想要距离感,而是需要一种通透性?哪怕像网格一样的窗,能看到对方、听到对方,就会觉得安全?"

"对,很准确。"他解释说,小时候在闽北山区,去采竹笋或茶叶,山里没有路,大家分散开,一旦有距离就会害怕。"我们靠声音的通透来维系'不是一个人'的状态。所以我的创作喜欢通透,比如我会喊'志强你在哪里?'他回应'我在这里',我就不会害怕了。"

"小时候大人去工作,把你放在家里。有时候你醒来时天还是亮的,睁开眼睛就能看见光。"他说,"我怕的不是黑,而是那种被一堵墙完全堵死的感觉。"

这种童年经验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作品必须是透的、能呼吸、有光、有生命力。"就像我画画一样,我经常用粉红色画叶子的主脉。别人问我为什么用粉红色?我说叶子刚出生、最有生命力的时候都是粉色的,新长出来的叶子都是粉色,没有一个是深绿的。所以在我眼里,粉色就是生命力。"

大漆氧化后本应是黑的,但他避免那种死黑。"大漆刷上去是透黑的,一层一层进去,"他说,"再加上苎麻作为承载大漆的底子,会有透光感。我希望能听到声音、看到光,这样会有安全感。"


当所有作品安装完毕,我们去看了位于瀑布下、流水中的那组屏风《早春图》——如今这已是香奈儿CHANEL(上海)总部的藏品,吴观真特地借回来的。当这组由大漆、苎麻、金箔、银箔组成的山水切片,回归到它们的灵感源头,又融入了武夷山的天然图画中,又像是从山水中生长出来的。吴观真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看了很久,脸上有一种满足的平静。



《早春图》,尺寸:510×726cm

作品材质:大漆、苎麻、金箔、银箔

创作时间:2019年

支撑这次"归家"展览的,是十年的采风积累。

"这十年,我不同季节会来这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觉得要有个新的形式把这种不一样呈现出来。"

"你怎么采风?拍照记录不同的状态?"

"比如我去竹林,一年四季都去那片竹林,感受竹子颜色的不同。很多人觉得竹林不高,但你走进去,草可能比人还高,竹子老高了,不同季节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去年有一回,吴观真突然涌起强烈的归家念头,便即刻驱车行动:"回去后什么具体的事也没做,只待了一个晚上就返程了,但我心里清楚,已经完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我来说,只要站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就足够了。"

这份对"过程本身"与"内在感知"的看重,也贯穿在他的艺术实践里。他曾坦言:"在创作实践中,我把想做的事落地了,至于最终能被多少人看见,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我抵达了那个状态,作品也传递了想要表达的内核,这份'道'的追寻,就算完成了。"

这样的心境,很容易让人想起魏晋名士的风度——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为世俗的结果所困;吴观真亦是如此,无论是归乡寻根,还是投身漆艺创作,都不为"被看见"而为之,只为达成自我精神世界的圆满,让内在的情感与理念找到安稳的归宿。


策展团队还专门去找了有猴子出没的地方,准备抓拍猴子下山来与画作互动的画面,然而不凑巧,猴子很早下山出现,转了一圈又上山了,寻猴未果。不过后面几天还是拍到了猴子在画作附近活动的场景——几只猴子好奇地围着画布打量,偶尔伸出爪子轻轻触碰,又迅速缩回,模样憨态可掬。

武夷山的饭菜也格外香辣,充满镬气,芋头丝质感满满,肚边肉鲜辣可口,新鲜的野菜带着山野的清香,每一道菜都下饭,让人吃得满心欢喜。傍晚,我们又回到茶桌前,吴观真泡了一泡武夷岩茶,茶香浓郁,带着岩骨花香的韵味。他说起这次展览最让他欣慰的,不是人的反应,而是动植物的互动。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也许我这个展,是做给这山这水,给动植物看的。"他说这话时是认真的:"说得高级点,这是艺术品与自然的共生,说得实在点,这些小生命愿意靠近,说明我的画没'冒犯'这片山。"

吴观真指尖摩挲着茶杯边缘,这种想法并非矫情。他从小就是跟动植物互动长大的,"捞鱼的时候我就很开心。你捞了小鱼,或者手伸下去,小鱼在那边游来游去,那种愉悦感是发自内心的。"

这种"不刻意",恰是吴观真一直追求的艺术状态。他总说自己的创作像"跟着材料走":大漆干得慢,就等它慢慢氧化出想要的光泽;苎麻纤维有韧性,就顺着它的纹理设计画面。连光影都是"不请自来"的朋友——清晨的阳光斜照时,画中竹影会投在溪石上,与真实竹影交织;傍晚的霞光漫过山谷,金箔银箔在画面上泛起暖融融的光,连溪水都染成了橘红色。

他希望作品融入自然,甚至消失在自然中。蜻蜓停在画上,以为那是真的植物;小鱼游过画下,把它当作水中的倒影;蝴蝶飞来,在花朵图案上久久不肯离去,"它们不会管什么是大漆、什么是苎麻,只知道这片光影、这抹色彩让它们觉得安心,愿意停下来。"——这些瞬间,艺术与自然的边界消失了。


山间雾气尚未散尽,吴观真的作品被呈现在一片更深的竹林中。他的作品尺幅本来已经很高很大,但和高耸入云的竹林一比,又小得很。光线穿过竹叶,也透过作品,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某种天然的装置艺术。他说新系列叫"折柳",会比现在的作品更简、更少,画得越来越少。

"越来越松弛,画得越来越少。"他说。

"折柳?"

"对,古代送别、思乡的意思。'折柳'援引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曲'的典故,影射了当代人内心深处的'乡愁',点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下人和空间关系的历史变迁。"

"原来出一个新系列对你来说是这么困难的事情?"

"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实话说,是在那水系列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做减法,做得比较开心,觉得这种状态ok了,就在这个基础上延伸。"


《闻.折柳-25.02.01》,尺寸:140×140cm

材质:大漆、苎麻,创作时间:2025年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每个新系列对吴观真来说都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一个阶段"。这种划分不只是风格或题材的变化,而是"一种新的打开,内心的打开"。就像喝茶,可能都是茶,但对于懂茶的人来说,这个坑、那个涧、这个峡、那个岩,泾渭分明,代表着不同的打开状态,不同的味道。

"想一个系列的作品要想很久,它必须经得起推敲,至少要过自己这一关。"

"你这推敲就是两三年,你这一关真难过?"

"如果不难过,我就不做这个行业了。"他笑着说,"做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过程。直白点说,有点自我虐待的意思。"

但这两年,他越来越理解父亲那些话的意思。今年中元节回去扫墓,他站在父亲墓前,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你的终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有了小孩之后,我更能理解他。"父亲的智慧不在于高深,而在于看透——人生本来就没什么意义,何必把自己逼得那么紧。

"现在包括一些品牌的商务合作,要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达不到要求就不做了,变得相对简单。"吴观真说,"以前不敢拒绝品牌,现在敢了。因为我知道那样做我不开心。"


吴观真泡茶的动作很慢:先温杯,再投茶,然后注水,出汤,分茶。整个过程像某种仪式,却又极其日常。这是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创作的节奏。

"你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我问。

"可能到下午两点才吃饭。这几个小时就喝水、坐着、发呆。"

"你是一个特别凭直觉做事的人?"

"对,我很相信直觉。"

他说自己是个"慢很多拍"的人,但又觉得自己不慢,"因为我觉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去做一件事,更轻松、更有意义。如果在一个拧巴的状态下去做,虽然做了,但我很难受。"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这种慢,不是拖延,而是等待——等待情绪到位,等待时机成熟,等待内心真正想通。就像泡茶,你不能催,水温要够,时间要对,茶叶才会慢慢舒展,释放出真正的味道。创作也是如此,不能急,不能赶,要等那个"对"的时刻。

现在的吴观真,把艺术看小了,生活的空间反而大了。

当艺术不再是全部,不再是必须证明的东西,它反而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归家"的展览一切顺利,清晨的山间如愿起了雾,拍摄和布展团队都很开心,吴观真也很平静地开心。他坐在水边的大石上,像是在确认某种联结。

"这次回来,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吗?"我问。

"得到了,"他说,"我只要站在那片土地上,就觉得够了。"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慢很多拍的艺术家,用十年时间完成的一次归家。归的不只是物理的家,更是精神的家——他既没有选择父亲的躺平,也没有继续之前的自虐,而是找到了第三条路——用自己的节奏,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为证明,只为完成。

茶汤在杯中荡漾,像溪水中的画面,也像吴观真这些年的心境——从浓烈到清淡,从执着到松弛,从必须被看见到只要自己知道就够了。

"生活需要滋味,"他说,"生活需要一点艺术之外的滋味。"

这可能是这次武夷山之行最重要的领悟:当艺术回到生活,当创作回到源头,当人回到故乡,很多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松弛下来了。不是放弃,不是妥协,而是找到了那个对的位置、对的节奏、对的状态。

我问他展览结束后作品会怎么处理。他说会全部运走,不留痕迹。"但那个'道'已经完成了",他又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像是在说服自己,也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我又问他,接下来的创作会怎么做。

"会继续做武夷计划,"吴观真说,"可能会做更大的作品,在竹林上方,让画铺在竹叶上面。"

"那得多大?"

"很大,"他笑了,"但我们会慢慢来,等时机对了再做。"

又是"等时机对了"。这可能是吴观真说得最多的话,也是他这些年最大的改变——从急着证明到耐心等待,从必须立刻到可以慢慢来,从担心错过到相信时机会来。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半个月后,纪录片的素材传来——画面里,蜻蜓在苎麻上停留,猴子在画作附近活动,而溪水的声音,竹林的风声,偶尔传来的鸟鸣,构成了这场展览真正的配乐。

那些放在溪水中的画此刻已经被收起来,运回了厦门和上海。但它们存在过的痕迹还在——水流过的纹理、蜻蜓停留的地方、小鱼游过的波纹。这些痕迹会消失,但那个"道"不会。它已经完成了,在吴观真心里,在那片山水之间,在十年采风的积累里,在父亲的教诲里,在每一杯慢慢喝完的茶里。

这是一个慢很多拍的艺术家,用40年找到自己节奏的故事。这也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命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如何守住自己的慢;在必须证明自己的压力下,如何只为完成而做;在艺术或工作占据全部生活时,如何把它看小一点,让生活的滋味重新回来。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答案也许就在武夷山的那片山水里,在一杯杯慢慢喝完的茶里,在那句"不要在意外人怎么看"的教诲里,在那个"我到了就够了"的圆满里。

于是我常常会想起,那晚驱车入武夷的山路——暮色微雨,山影若隐若现,像一幅流动的水墨。风雨敲打窗棂,晨光透过林梢,溪水轻吟,茶香尚在指尖。吴观真也曾无数次出入这段山路,每一段都是他寻找记忆与时间的轨迹。于是他慢慢画着,慢慢思索,慢慢把山水、记忆与个人的情绪融合到之后的创作中,慢慢地等待下一个时机对的时刻。


《武夷计划:JOURNEY HOMEWARD 归家》吴观真个展展览现场

WORDS

Liora

EDITOR

Lesley

DESIGN

Johnny lee

POSTED

October 16,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开盘1分钟跳水!603021,上演“天地板”

开盘1分钟跳水!603021,上演“天地板”

大众证券报
2025-11-06 11:44:14
中方准备算总账了:拖了7年,不许中国新建使馆,英首相继续头铁

中方准备算总账了:拖了7年,不许中国新建使馆,英首相继续头铁

特特农村生活
2025-11-06 00:18:15
爱心人士董晓红遭遇车祸离世:生前救助300余只流浪狗,各地网友驱车前往现场告别

爱心人士董晓红遭遇车祸离世:生前救助300余只流浪狗,各地网友驱车前往现场告别

极目新闻
2025-11-05 19:50:09
172cmD杯女孩,撩走肌肉猛男,网友:没X生活的我哭晕了…

172cmD杯女孩,撩走肌肉猛男,网友:没X生活的我哭晕了…

健身迷
2025-10-16 10:10:40
坑惨全家!沈伯洋搞台独,儿子求学被拒生意要黄

坑惨全家!沈伯洋搞台独,儿子求学被拒生意要黄

易昂杨
2025-11-05 15:42:25
净利润暴跌超70%!安徽前首富的百亿梦碎,网友:老字号嗑不动了

净利润暴跌超70%!安徽前首富的百亿梦碎,网友:老字号嗑不动了

品牌观察官
2025-11-05 19:33:12
红光满脸,李春江发声,官宣决定,亮相广东,杜锋期待

红光满脸,李春江发声,官宣决定,亮相广东,杜锋期待

乐聊球
2025-11-06 10:14:50
外交部: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参与APEC是中国台北参与APEC的政治前提

外交部: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参与APEC是中国台北参与APEC的政治前提

澎湃新闻
2025-11-05 15:18:26
成都一处凶宅以起拍价26.6万元拍卖,市场价约160万元,已有70人报名

成都一处凶宅以起拍价26.6万元拍卖,市场价约160万元,已有70人报名

极目新闻
2025-11-05 12:35:31
泪目!全红婵师哥也养伤归来夺冠:休养9个月,战胜奥运四金王

泪目!全红婵师哥也养伤归来夺冠:休养9个月,战胜奥运四金王

李喜林篮球绝杀
2025-11-06 09:01:38
戏子误国!国家出手后,人民日报点名的这3位明星永无出头之日

戏子误国!国家出手后,人民日报点名的这3位明星永无出头之日

不八卦掌门人
2025-07-25 21:56:46
王传君东京电影节影帝!网友:可是真够茶的,怎么得的奖心里没数

王传君东京电影节影帝!网友:可是真够茶的,怎么得的奖心里没数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05 18:35:30
帕金斯:当詹姆斯回归时,他要给NBA最佳二人组东里组合让路

帕金斯:当詹姆斯回归时,他要给NBA最佳二人组东里组合让路

懂球帝
2025-11-06 08:55:07
为啥美国总统换一个,“总统专车”就换一辆,废弃的要投入大海?

为啥美国总统换一个,“总统专车”就换一辆,废弃的要投入大海?

钦点历史
2025-11-05 15:55:39
她是高鑫夫妇的女儿,不拍广告不进娱乐圈,读上海重点高中是学霸

她是高鑫夫妇的女儿,不拍广告不进娱乐圈,读上海重点高中是学霸

仙味少女心
2025-11-05 06:29:43
关于2025年美国州与地方选举、国会补选的情况介绍

关于2025年美国州与地方选举、国会补选的情况介绍

寰宇大观察
2025-11-05 16:01:24
6连败,穆里尼奥遭遇执教生涯欧冠最长连败

6连败,穆里尼奥遭遇执教生涯欧冠最长连败

懂球帝
2025-11-06 06:07:12
迪拜首富之女重病赴华寻求中医,中医扎五根银针,开口便让他们傻眼

迪拜首富之女重病赴华寻求中医,中医扎五根银针,开口便让他们傻眼

萧竹轻语
2025-10-13 11:40:11
民进党当局称大陆未来可能全球通缉“台独”顽固分子,国台办回应

民进党当局称大陆未来可能全球通缉“台独”顽固分子,国台办回应

极目新闻
2025-11-05 11:32:07
贝克汉姆盼了14年终于获封爵士头衔,单膝跪地受封画面公开,西装由妻子维多利亚设计

贝克汉姆盼了14年终于获封爵士头衔,单膝跪地受封画面公开,西装由妻子维多利亚设计

极目新闻
2025-11-05 15:38:00
2025-11-06 13:12:49
COSMO美人计 incentive-icons
COSMO美人计
第一时间开启你的美丽人生!
1331文章数 24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塑料凳”大厦?西安新地标213米造型引热议!

头条要闻

副院长被指出轨女主任医师 在值班室发生关系视频流出

头条要闻

副院长被指出轨女主任医师 在值班室发生关系视频流出

体育要闻

送走两位全明星,公牛成了东部第一

娱乐要闻

白百何好友揭露争奖细节

财经要闻

特朗普关税遭美国高院大法官轮番质疑

科技要闻

苹果“认输”!曝每年10亿美元租用谷歌AI

汽车要闻

方向盘?不存在的 特斯拉 Cybercab亚太首秀

态度原创

艺术
健康
手机
本地
公开课

艺术要闻

“塑料凳”大厦?西安新地标213米造型引热议!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手机要闻

vivo S50 系列手机入网,支持 90W 快充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