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戴安澜与家人轶事

0
分享至

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一枚怀表、一支钢笔和几封家书,这是戴安澜将军在牺牲时留给妻子和四个未成年儿女的遗物。这些遗物由其妻子王荷馨一直珍藏,后成为其长子戴复东院士的“精神信物”。

戴安澜南征北战,家书成为夫妻情感的纽带。目前公开的家书约20余封,主要写于1937-1942年间,多收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安徽省无为市戴安澜故居纪念馆。



同古绝笔信

1942年3月22日,同古保卫战爆发前两日,200师已陷入日军重围。

面对孤军奋战的绝境,作为同古保卫战中的最高指挥官戴安澜将军,自知九死一生,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被誉为“抗战家书之首”,与左权、张自忠绝笔并称的《同古绝笔信》。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家中以后生活,望你以自立为要,切勿累及公家。诸子望你教育他们爱国立志。”

这封绝笔信既是戴安澜将军对国家的誓言,亦是对妻子的诀别嘱托。

妻子王荷馨后来也是按照戴安澜将军的遗愿去做的,以柔弱之肩扛起家庭与国家责任,诠释“英雄背后的英雄”。

面对国民政府发放的巨额抚恤金,王荷馨分文未动用于个人,而是设立“安澜学校”资助军人遗孤。

在王荷馨的谆谆教育之下,四个子女皆谨记父亲“清廉爱国”的教诲,在各自领域贡献社会。

这封绝笔家书于2015年入选国家档案局《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批珍贵抗战家书》。



明以身许国志

“倭寇未灭,何以家为?我辈军人当以沙场为归宿!荷馨,教育复东等,务使其知中国兴亡之责全在吾辈……”

这是1939年1月率部血战昆仑关击毙日寇旅团长后,于战地写给妻子的家书。

在信中,戴安澜将军还夹带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的军刀照片战利品,并附言:“此刃染寇血,留示吾儿,知父志也。”

这些信中,戴安澜将军一直表达着“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同时也经常叮嘱妻子照顾家庭、教育子女,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妻子和子女的牵挂。

“卿素明大义,当解我心。家事琐碎,尽托于卿,愧疚难言。”



殷切教子

1940年,远在战场的戴安澜喜闻第三子出生,就致书妻子为第三子取名,“覆东之名,寓覆灭东洋之意“,并叮嘱妻子:“汝当教其成人,继吾未竟之志。若他日马革裹尸,此儿即戴门血脉所系。”

戴澄东(覆东)毕生致力水利工程,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致力于民生工程。2011年赴缅甸寻访父亲殉国地,取土归国安葬。

1941年,在长子戴复东12岁生日前夕,戴安澜将军于云南驻防时写下了《谕长子复东书》。

在信中,他谆谆教诲已逐渐长大的大儿子:“人生当以报国为根本,学问为枝叶。汝今在校,须刻苦攻读,尤须明民族大义……勿效纨绔,勿慕虚名。”

戴安澜虽戎马倥偬,却极为重视子女教育。他常对子女说:“国难当头,男儿当以报国为先!”

在家书中,也常要求子女“读书非为做官,而为明理报国。”。他曾写道: “现外侮未平,国仇未报,尔辈当以刻苦求学为第一要务。”

1942年初远征缅甸前,戴安澜特意赶回昆明与家人团聚数日。临行前,他怀抱年幼的子女合影留念,并郑重叮嘱长子戴复东:“我若战死沙场,你是长子,要孝顺母亲,照顾弟妹!”

这张照片成为家人最后的全家福。

戴复东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设计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时特设“将军碑林”,镌刻父亲语录。



结语

一纸家书,两重山河。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是其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字泣血,既承载着家国大义,又饱含对妻儿的深情嘱托;既是留给妻儿的最后叮咛,更是写给整个民族的抗战宣言。这些泛黄的信笺,至今仍在诉说:何为“家国同构”,何为“虽千万人吾往矣”。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漫行道 incentive-icons
漫行道
与您分享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智慧
135文章数 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