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刃向内的事最难做,手持刀刃的人最危险。
2025年10月13日,万科发布公告称,董事长辛杰已于10月12日因个人原因辞任集团董事长一职,在任时间仅259天。
作为深圳地铁和万科共同的董事长,辛杰在任期间,深铁前后共向万科输送了九笔借款,借款利率低至2.34%,合计金额达到了259.41亿元。
今年9月份,辛杰还领导了万科史上调整最大的组织结构改革:由“战略总部-专业区域-执行一线”的三级管理架构,变成“总部11个职能中心-城市公司+事业部”的二级管控模式。
更难得的是,改革过程中,辛杰并没有对人员“大换血”,现在集团新划分的16个区域的负责人基本都是万科的原班人马,且大部分属于平调。
![]()
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好老板,为什么就上任了9个月时间?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近日有消息称,今年9月18日,辛杰在深圳某会议现场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截至10月15日,万科并未对此消息做出任何回应。
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辛杰同时在两家企业担任董事长,这两家企业还在其任期内发生了借贷关系,长期下去很有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与财务风险。
换句话说,就算辛杰没有被带走调查,他在万科的任职时间也不可能太长。他的到来,更像是有针对性地为公司解决“转身”问题。
第一个“转身”是,从债务高压到财务健康。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万科的有息负债金额为3642.6亿元,光是一年内到期的就有1533.7亿元,占总有息负债金额的42.7%。
按公司现在的平均融资成本利率3.14%计算,万科这3600多亿有息负债每年要偿还114.38亿元利息。
![]()
如果不是深铁继续为万科提供低息借款,万科可能很难再继续周转下去。
过去万科遵循的是高杠杆的经营模式:由母公司借贷,拨款给项目子公司买地开发销售,收到的预收款和销售现金流再返回母公司归还借款,形成资金闭环。
近几年“三道红线”要求,房企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70%、净资产负债率≤100%、现金短债比≤1倍。
2024年,万科这三个指标分别达到了66.14%、67.12%、0.66,其中资产负债率接近红线、现金短债比踩中红线,属于黄色档,有息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0%。
![]()
这也代表着短期内,万科不可能再回到之前那种以贷养贷的模式中,只能牺牲现金流偿还债务。
反映到筹资现金流情况上,从2018年开始,万科就始终处于烧钱降杠杆的状态,2019年至2025年上半年共流出了1643亿元。
在持续的“流血”下,万科从2024年开始出现了亏损情况,当年净利润为-494.78亿元,同比下滑506.81%。到了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继续同比下滑26.23%,实现亏损119.47亿元。
![]()
要想做到“止跌回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万科的经营模式。
第二个“转身”是,从高杠杆到效率经营。
辛杰在任期间万科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组织架构改革,从今年9月份开始,实行“总部-区域公司”的二级管控模式,以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撤销区域层级后,决策链条缩短,信息传递更直接,总部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减少决策延误,提高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这也是万科基本完成化债回归正常经营节奏后的必备能力,可以说,在辛杰离职前,他就已经为万科铺好了后面的路了。
但话又说回来,他一个深圳地铁董事长,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吗?
被沉没成本绑定,被潜在价值吸引
说到底,辛杰去万科救火,还是为了稳住深圳地铁自身的利益。
深铁和万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第一大商战——“宝万之争”。
当时宝能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大量增持万科股份,试图夺取万科实际控制权。2015年7月11日至12月18日,宝能共在二级市场举牌五次,大量扫货,成为了第一大股东,逼得万科停牌应对。
万科的规定是,一旦一方势力持有公司30%以上的股权,就能单独控制万科。直到万科停牌前,宝能已经持有了其24.26%的股份,距离争夺万科实控权仅差一步之遥。
就在这时,深圳地铁出手了。2017年,深圳地铁以约664亿元的价格收购万科32.43亿股股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再加上近几年的财务支持、借款等,截至2025年9月末,深铁已对万科投入了959亿元,相当于深铁2024年总营收的4.5倍。
这是很大一块“沉没成本”,深铁很难真正抽身,只能尽力帮万科破局。除此之外,万科背后的价值也是深铁不愿放弃它的原因之一。
2020年至2024年,万科的自由现金流总净流出36.16亿元攀升到了流入887.93亿元,总额高达1091亿元。
而同行保利发展和招商蛇口近五年的自由现金流总额分别为458亿元、-54亿元,远低于万科。
![]()
万科“回血”策略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处置部分资产,另一个是减少资本开支。
过去万科出现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在三四线城市屯了大量土地,商办资产库存太高,还涉足需要大量资金的城市更新项目,拖累了整个公司的财务报表。
其实只要部分出清,万科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通过资产处置的方式,自2023年以来,万科已累计盘活64个项目,涉及可售货值785亿元。
今年下半年,公司旗下的广州万溪公司多次发布资产整售竞价招标公告,计划出售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区、荔湾区等地的商业、办公、住宅及工业物业,合计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要求买家在2025年12月15日之前缴清全款。
这部分资产属于公司之前收购的“广信不良资产包”,总价值约为551亿元,对应权益可开发计容建筑面积约211万平方米。未来万科可能会继续出售这部分资产,增强公司资金回流能力。
另外在资本开支方面,公司已经很少再进行大批量拿地了。2025年1-9月,万科权益拿地金额只有15亿元左右,还不到中海地产的2%。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万科的下游销售,今年1-9月,公司实现销售金额1002.9亿元,排名全国第六,品牌影响力还是在的。
![]()
总的来说,万科并不是真的扶不上墙。其所持有的资产项目有很多都非常优质,变现能力强,而且在其下游销售情况来看,消费者依然认可万科的品牌力,公司商业价值含量依然很高。
无论是万科还是深铁,都在等一个“转身”完成的新万科时代。
结语
辛杰短暂的259天任期,为万科成功争取了生存所必需的资金缓冲期与组织转型基础。随着救援阶段的结束,万科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在财务层面,万科需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建立不依赖外部输血的内生循环系统。
在经营层面,组织架构改革的成效需要接受市场检验。如何在经营管理效率为企业“节流”的同时做到“开源”,是万科需要思考的重点。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