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社给我寄来了两份《安徽青年报》复印件:一份是1982年2月19日,一份是1987年2月3日,顿时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
![]()
这两份复印的报纸上都刊有我的小小说。1982年刊载的是《价值》,通过集邮来表现爱国情怀和友情;1987年的则是《小鸟·女孩·诗》,涉及的是环保主题。当时,我还在创作起步的阶段。这两篇小说如今看起来还有些稚嫩,主题也有一些直白。但它能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还是让我很振奋。我已记不清发表前后的过程了,但忘不了编发这两篇小说的周根苗先生。他时任安徽青年报社副刊部主任,后来又担任过该报社副主编。我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的作品都是经过他的手。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创作初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后来他调到《安徽日报》文艺部当主任,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鲁彦周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召开,我在会上还见到了周根苗,并和他谈及当年在《安徽青年报》发表作品时的情景,不禁有些感慨,转眼已经四十多年过去,我们也都不再年轻。
《安徽青年报》一直是我喜爱的报纸,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尤其是在青年中。它的副刊办得相当好,除了给青年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外,还有推荐介绍青年作者的动向、专访、创作谈等,我每次都会认真阅读。当时安徽相当多的青年作者都以在该报发表作品为荣。我当然也是如此。每次有作品发表,我都会剪下来,贴在一个剪贴本上,反复欣赏。这个剪贴本我一直保存着,只是几次搬家,现在不知塞到哪个柜子里了,已经许久没见。直到看到寄来的复印件,久违的记忆又被唤醒,使我备感亲切。
我记得《安徽青年报》编辑部位于长江路团省委院内的一座二层楼。我去开过会,有时送稿子也去过。副刊部的办公室里常有青年作者登门,屋里也堆满了稿件。每次去,编辑们都很热情。尽管他们很忙,却一定会抽出时间来接待我们,与我们谈创作谈稿件。这对青年作者是很大的鼓励。在团结培养作者方面,《安徽青年报》付出了许多努力,功不可没。
创作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磨练,但对作者来说,起步阶段的扶植极为重要。从事创作的人都有体会,发表园地相当重要。有时一篇作品的发表便会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使其在寂寞、枯燥的长途跋涉中坚持下去。
我很幸运。在我的创作起步阶段遇见了《安徽青年报》。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在创作道路上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与《安徽青年报》是分不开的。它是我创作历程中无数个驿站中的一个。因此,我非常感谢!
一切过往,即为序章;所有未来,皆是可期。在《安徽青年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衷心祝愿该报青春永驻,美丽常在,魅力永存,再创辉煌。
![]()
□季 宇
作者系当代著名作家,曾担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联、省作协名誉主席,省政府参事。作品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等。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