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一艘俄罗斯潜艇在法国海岸突然浮出水面,北约秘书长当众嘲讽它“一瘸一拐找修理工”,俄罗斯则强硬否认“故障”说法。
这场10月爆发的海上风波,不仅是俄与北约的争辩,背后牵扯不少中欧贸易。
那么,这到底是技术意外,还是蓄意的政治秀?作为全球最繁忙航道之一的英吉利海峡,其航运安全又会因此受到怎样的冲击?
![]()
10月9日,北约当天发布两张照片,画面中法国海军护卫舰正近距离“观察”一艘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海岸航行的俄罗斯潜艇。
彼时北约并未点明潜艇身份,直到后续有消息表示,这艘船正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新罗西斯克”号。
在进入英国附近水域的三天里,英国皇家海军丝毫不敢松懈,从普利茅斯基地派出23型护卫舰“铁公爵号”(HMS Iron Duke)。
![]()
还调度第825海军航空中队的“野猫”直升机,全程紧盯它从英吉利海峡驶向北海的每一步。
而到了北海海域,荷兰海军也加入进来,伴航其离开,荷兰方面更是透露,这艘潜艇9月底在直布罗陀海峡就发生过燃料泄漏,后来在北海竟是“被拖曳航行”的状态。
“新罗西斯克”号绝非普通潜艇,它2014年正式服役,艇长约70米,搭载50名艇员,能在近300米深的水下作业,最大航程达7500海里。
更关键的是,它配备了俄罗斯招牌的“口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可通过潜艇鱼雷管发射,巡航段掠海亚音速飞行,末端能以3倍音速突防,最大射程约500公里,曾在叙利亚实战中精准打击地面目标,是俄海军远程精确打击的核心力量。
![]()
按照俄罗斯黑海舰队的说法,这艘潜艇刚完成地中海任务,正在执行计划内的转移航行,在英吉利海峡上浮完全是遵守国际航行规则的正常操作。
但西方世界的叙事截然不同,有消息表示,“新罗西斯克”号从地中海航行至法国水域后,出现严重技术问题,燃料已泄漏到舱室内部,最终被迫浮出水面,只能艰难穿越英吉利海峡返航。
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炒作大戏,如果真是合规航行,北约为何要大张旗鼓地拍照造势?若真是故障被迫上浮,俄罗斯又为何要坚决否认这一非致命性失误?
![]()
北约的表态也有疑点,10月13日,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斯洛文尼亚的北约活动中,毫不掩饰地对这艘潜艇开炮。
他嘲讽如今俄罗斯海军在地中海几乎已销声匿迹,只剩下一艘孤零零且故障的潜艇,在巡逻结束后一瘸一拐地蹒跚返航。
吕特还拿1984年汤姆·克兰西的小说做对比,那本书里苏联核潜艇能突破美军监视网叛逃,而现在的俄罗斯潜艇“更像是在寻找最近的修理工”。
这番嘲讽看似针对单一装备,其实也是直指俄罗斯海军的实力衰退。
![]()
西方军事专家早已点明,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海军多次遭乌克兰导弹和无人舰艇打击,最惨痛的莫过于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被击沉。
两枚R-360“海王星”反舰巡航导弹击中后,这艘二战后战争中被击沉的最大俄罗斯军舰,导致近400名船员撤离,至少1名水兵死亡,27人失踪。
如今“新罗西斯克”号的“异常”,恰好成了北约佐证自身观点的“活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新罗西斯克”号并非近期唯一搅动英吉利海峡的俄罗斯相关船只。
![]()
此前这片海域已多次出现属于俄罗斯“影子船队”的船只,10月上旬,法国当局就对一艘悬挂贝宁国旗、名为“博拉凯”号的油轮展开调查,当时它正停泊在法国西部海岸附近。
而就在今年的10月1日,法国还以“涉嫌参与无人机袭击”为由,在公海扣押了另一艘俄罗斯“影子船队”油轮“博拉卡伊”号,这也是北约首次扣押俄罗斯油轮。
英国国防大臣卢克·波拉德早在9月就警告过,俄罗斯军舰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频率越来越高,皇家海军正全天候监控,确保本国水域和海底电缆安全,而这与北约“东部哨兵”行动一起,彰显对俄威慑。
![]()
这场风波之所以值得中国高度关注,核心在于英吉利海峡的特殊战略价值。
作为连接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的“航运生命线”,这里不仅是传统海运要道,更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
从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需经英吉利海峡隧道抵达伦敦,全程12451公里,将中国的智能家电、光伏产品与欧洲的葡萄酒、母婴用品快速对接。
![]()
截至2024年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8.4万列,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2016年的1.5%提升至2022年的8%,是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力量。
俄军潜艇频繁出现、北约加强监控,虽然目前尚未直接影响航运,但长期来看,此类军事对峙可能增加航道通行的不确定性。
一旦出现误判或摩擦,不仅会延误中欧班列的跨境运输时效,还可能推高物流成本,间接影响两国企业的贸易信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法国扣押俄油轮的行为已打破公海航行惯例,若此类“以制裁为名的拦截”常态化,未来中欧贸易货物经此航线时,可能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
![]()
对此,中国的立场一贯明确且务实,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在相关海域享有的航行自由,同时反对将正常航行活动政治化,更反对任何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的行为。
从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强调维护地区稳定,到中国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构建远洋保障能力,本质上都是在为国际贸易创造安全环境。
毕竟,维护英吉利海峡等关键航道的和平与畅通,不仅符合中欧双方每年7.4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的共同利益,更是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的重要一环。
![]()
回头再看“新罗西斯克”号的上浮争议,无论是“故障被迫”还是“合规操作”,其本质都是俄罗斯与北约在军事、舆论领域的又一次争论。
吕特的嘲讽或许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无法掩盖英吉利海峡航道安全对各方的重要性。
对中国而言,持续关注地区局势演变,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同时依托中欧班列与北极航线构建多元化物流网络,才是保障贸易平稳发展的长远之策。
其实守住航道安全的底线,远比一时的舆论胜负更重要。
毕竟,中欧贸易的“金丝带”容不得半点军事风险的撕扯,这是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必须正视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