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电视专题片研讨会在金山区举行。会议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原副台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原党委书记张伯安主持,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金弢介绍与会嘉宾,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郑瑛致欢迎辞。来自北京、上海的业界、学界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学生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大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行走课堂”实践经验与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携手各单位精心打造的电视专题片《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于2025年8月31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同步开播。
本季节目聚焦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以其经典的语言文字为核心抓手,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将张思德的初心、白求恩的奉献与愚公的坚韧精神具象化呈现。节目深耕上海特色,以实地探访激活经典的时代价值;并创新采用跨学科视角打破知识壁垒,扎根于“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核,引导青少年“知经典、读经典、信经典”,完成一次从文本到心灵的价值传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振峰在讲话中以四个声调的“shi”精妙概括节目的成功内核,认为节目构建了“诗”“实”“史”“事”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紧扣时代与实景,实现“学文本、固思想、传文化、育新人”的价值回归。他充分肯定节目“一季更比一季好”,并对未来创作方向提出展望,建议后续可结合“长征胜利90周年”“建军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系统展现革命精神谱系,通过更丰富的内容设计和更灵活的参与方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覆盖与更深层次的育人成效。
中国文联第十届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胡占凡高度评价节目的创作成果,认为其成功探索了经典诗文视觉化传播的新路径,社会影响显著。他为节目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强调第三季应在坚守教育定位与红色底色的同时,大力拓宽经典选材范畴,并着力引入各方朗诵名家等权威资源,通过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与拍摄呈现的生动活化,将节目打造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总策划姚喜双阐述了第二季节目聚焦“老三篇”的创作初衷,旨在通过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连接张思德、白求恩与愚公精神在当下的回响。他提到,节目通过跨越上海与延安等地的“双课堂”设计,带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探寻中接受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余冠仕发言始于一段温暖的个人回忆,他谈起自己曾坐在张思德墓前朗诵《为人民服务》的经历,因此对节目倍感亲切。他认为,节目融合了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并以艺术之美破解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难题。
国家一级导演、教授、博导,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主席滕俊杰提出节目以更具体的故事吸引青少年,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展现出鲜明的教育责任感。 他认为,运用新颖的视听语言来展现传统文化,是连接年轻一代兴趣的有效方式。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在介绍《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项目时强调,节目紧扣抗战胜利80周年重要节点,聚焦“老三篇”经典文献,通过“行走的课程”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地、上海市崇明区瀛东村等地,以实地探访和专家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经典焕发时代价值。节目构建了文本研读、现场体悟、专家引领、实践落地的完整育人链条。他还表示,未来上海教育电视台将继续坚守教育媒体使命,打造更多优质教育节目,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曼叶平提出,节目成功将经典诗文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力量,并外化为助人行动,实现了从“知”到“行”的完美闭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冷凇指出,该节目是一堂生动鲜活、融合教育、传媒与艺术三个领域的语文课、思政课、散文课,也是一次情操的陶冶。他列举了节目中把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做了AI复活等具体巧思,并建议未来可尝试采用更松弛的类真人秀拍摄方式,以捕捉师生之间更自然的互动状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制片人李明肯定了节目从具象化精神到开创沉浸式教育的模式,并建议其未来应从AI技术与碎片化传播寻求突破。
新华社主任编辑危颖分析了节目的传承与创新,指出其通过紧扣抗战胜利纪念节点,并着力挖掘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成功实现了教育、文化与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
毛泽东主席曾外孙女孔唯佳从革命后代视角出发,梳理了毛泽东经典著作中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并就当代青年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分享了心得感悟。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许敏杰从“大思政”教育格局出发,指出节目是践行“课内外、知行一体化”的鲜活实践,为区域德育工作提供了优质范本。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李启华认为节目是“文以载道、学科育人”的示范课,并分享了其在构建本土“行走思政课堂”的启发。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顾燕文结合亲身参与节目拍摄的经历表示,节目成功实现了知识的立体化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回归。
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周晨认为节目是一堂“行走的红色课堂”,红色文化在节目中可感可知,为学校育人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自各校的学生代表们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参与节目拍摄的感悟与成长。上海市金山中学学生朱语桐讲述了沉浸式学习让历史成为可感知的场景;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学生李庭昊分享了目睹白求恩听诊器时的震撼,让“无私奉献”有了可触摸的温度;上海市崇明中学附属东门中学学生谢天昕回顾了走访经历,并立志将愚公精神韧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与会的业界、学界专家一致认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聚焦“老三篇”,在延续首季文化底蕴与审美风格的基础上,紧扣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将抗战时期“为民奉献、国际支援、信念坚守”三大精神谱系有机融入课程体系。节目通过具象化呈现张思德、白求恩、愚公的精神形象,拓展了内容维度与表达形式,不仅在语言文字传播与教育实践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也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供了“从文本到心灵”的示范性探索。
在研讨会上,《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三季启动仪式同步举行。该项目此前已成功举办两季,曾与浦东新区、静安区、虹口区、嘉定区、金山区、崇明区教育局紧密合作。第三季节目将以“长征精神”为主题,携手浦东新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黄浦区、闵行区教育局深入探索。仪式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振峰与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共同向六位教育局领导授予了象征使命与传承的主火炬,标志着第三季项目正式启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