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赏’与‘鉴’,是互为一体,又各有侧重的两面。
‘赏’重艺术审美,偏感性;‘鉴’则重真伪判断,偏理性。
普通爱好者,从刚开始接触中国画,到对美术史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气、代表人物,各门各派的技法与经典理论,对历代传世经典的名作等,有所了解。这样的程度,作为一个爱好者,算是合格。
进而对各个时期中国画的代表人物,美学、理论的体系梗概,都有深入一些的学习。对于重要的作者和作品,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能大致判断高下、分辨精粗。对于中国画的鉴赏,这样的程度,就算入门了。
在此基础上,其人于文、史、哲皆有涉猎,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素养。熟悉艺术史相关典籍,谙熟某些作者或流派风格特点,进而做过一些个案梳理。有些甚至还动手学过书画,对于传统笔墨技法与程式,有通过实践得来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程度,差不多算是行家。
加上更开阔的视野,熟悉中、西方文化史、美术史脉络。尤其对于中国文化有整体的认知,亦善用多维度的视野去思辨理解,根据自己的艺术价值体系去做判断,不随人云亦云。还能驾驭专业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对于一些作者、作品,能做独立的个案研究。这样的程度,大致可称专家了。
以上相对偏于‘赏’这一面。‘鉴’有别于‘赏’,须摈弃主观感性成分,客观理性做判断。除了具备以上提到的专业能力,还须掌握系统、科学的鉴定方法,熟悉相关的历代文献、各时期艺术流派、重要作者的风格技术特征,以及建立相关的数据资料库,通过大量实物目鉴积累下的经验等等。
‘赏’与‘鉴’,一体两面,能得一面者,已然优秀。两者兼得者,更是大不易。
上述所言‘赏’、‘鉴’,多指向“过去时“(已经存在于美术史上的作者、作品)。面对“进行时”的作品,如何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实则更考验其人对艺术品本身的直觉感知能力,个人审美品位、综合素养,以及长期打磨训练出来的艺术史判断力等等。加之“进行时”里缠绕的难以彻底脱开的现实功利因素,也使得‘赏’、‘鉴’者对“进行时“的作品判断,比对美术史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更加难以把握。因此不少人对前人作品,能做相对清晰的判断,而对当下作品,却难以得出客观认知。或因偏嗜前人作品,干脆对当下作者作品持不屑与无感态度。这也是大多‘赏’、‘鉴’难至通境的原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