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岁生日那天,我在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的弹孔墙前,收到了爷爷寄来的包裹。拆开褪色的蓝布包袱,里面是一枚磨得发亮的铜制帽徽,还有张泛黄的照片:穿军装的青年站在南湖红船旁,胸前的“抗大”徽章与我此刻别在T恤上的共青团徽,隔着八十年光阴遥遥相望。
一、仓库里的回声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报名参加了“重走抗战路”研学营。在上海四行仓库,讲解员指着西墙密布的弹孔说:“每平方厘米就有三个弹痕,当年八百壮士就是在这样的火力下死守了四天四夜。”有位白发老人突然红了眼眶,他摸着墙面上个碗口大的窟窿:“我父亲当年就在这附近送情报,说仓库里的机枪声像爆豆,打了整整一夜。”
那天下午,我们在纪念馆的互动区拼装防御工事模型。00后队友小林是军事迷,他指着沙盘里的苏州河说:“日军从北面包抄时,正是这条河挡住了装甲部队。”可当老师拿出1937年的航拍图,我们才发现当年的河道比模型宽出三倍——原来课本里“河网密布”四个字,藏着这么多未说尽的战术细节。
闭馆时,夕阳透过弹孔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我想起爷爷常说的:“嘉兴人坐船到上海,顺水只要一天,可当年多少青年划着乌篷船,逆着炮火往前线送弹药。”
二、红船旁的承诺
大二那年,我成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第一次带小学生参观“抗战展区”时,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指着《浙西抗战图》问:“姐姐,为什么嘉兴的星星这么多?”我蹲下来告诉她:“这些是敌后武工队的活动点,你看这里——王江泾的船民们把枪藏在菱桶里,日军搜查时,就假装采菱角把情报送出去。”
去年建军节,纪念馆来了群特殊的参观者:上海来的抗战老兵后代。其中一位阿姨带来件蓝布衫,袖口绣着朵南湖菱。“我父亲是嘉兴人,1942年在浦东打游击时,这件衣服帮他躲过日军搜查——菱花是暗号,看见它就知道是自己人。”那天下午,我们在红船边复刻了张老照片:阿姨站在当年她父亲留影的位置,我捧着那枚铜帽徽站在她身后,湖风掀起我们的衣角,像两面交叠的旗帜。
三、青春的靶场
入职的第一天,我参加了国防训练营。第一次实弹射击那天,上海警备区的教官教我们握枪姿势:“食指贴在扳机护圈外,就像当年战士们扣住手榴弹弦,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松手。”当56式半自动步枪的后坐力抵在肩上,我忽然懂了爷爷说的“枪杆子的重量”——那不仅是钢铁的分量,更是“保家卫国”四个字压在肩头的沉。
训练营结业仪式在嘉兴国防园举行。我们趴在模拟战壕里演练战术,身下的泥土混着青草香,让人想起史料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描述。当信号弹划破夜空,我和队友们举着红旗冲过“封锁线”,远处南湖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子连成片,恍惚间竟分不清哪是1945年的胜利火光,哪是新时代的万家灯火。
前几天整理爷爷的遗物,发现帽徽背面刻着行小字:“1945.8.15于南湖”。后来才知道,那天嘉兴军民在南湖边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爷爷所在的部队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赴上海接受日军投降。
现在,这枚帽徽别在我的迷彩服上。每周六,我仍会去南湖纪念馆讲解,只是多了个习惯:带参观者看展柜里那艘复刻的乌篷船。“你们看船底的暗格。”我指着那些藏过电台和药品的空间,“八十年前,青年们用它运送希望;八十年后,该轮到我们划着新时代的船,驶向更辽阔的海。”
风掠过南湖水面时,红船的倒影在波心轻轻摇晃,像枚永不褪色的航标。
原标题:《南湖边的迷彩青春》
栏目编辑:张晓
来源:作者:胡敏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