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涨疯了,利润反而新高?
2025年9月美国小企业圈出了件矛盾事:全美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的乐观指数降了2点,跌到98.8,是两个月来头回下滑。
![]()
但你猜怎么着?说自己利润涨了的老板,比例居然飙到2021年以来最高。
这就像开饭馆的抱怨菜价涨得卖不动,转头却偷偷数钱——表面愁云惨雾,实则有人赚得盆满钵满。说白了,不是所有小企业都在遭罪,行业里的人分成了两拨。
一拨是“苦不堪言”的传统行业。比如加州的农场主,现在快被逼疯了:化肥、运输成本涨了三成,可因为潜在关税的传言,收购商还压价,地里的哈密瓜熟了没人摘,只能烂在地里。
建筑老板更头疼,德州一个工地缺5个钢筋工,招了三周没下文,项目硬生生拖了工期,违约金一天就赔几千块。
另一拨是“闷声发大财”的行业。最典型的是做特色食品的,比如美国最大的鸡蛋厂商Cal-MaineFoods,借着通胀把鸡蛋价提了15%,
饲料成本反而降了点,去年股价直接涨了113%。还有些做医疗耗材的小企业,靠着提价,利润硬生生扛住了成本压力。
![]()
这种分裂的背后,其实是14%的老板最担心的事——通胀又抬头了。
8月还只有11%的人把通胀当头等大事,9月直接窜到14%,主要就是原材料和进口零件贵了。
但高利润的行业能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传统行业竞争太激烈,敢涨价就没人来,只能自己扛。
200万劳动力缺口卡脖子
比通胀更让老板们睡不着觉的,是“没人干活”。NFIB两周前刚发的报告显示,32%的小企业主说有空缺职位,但就是填不上,这事儿在建筑、餐饮这些行业尤其严重。
问题的根子在“人不够了”。德意志银行算过一笔账,今年移民美国的人比往年少了90%以上,劳动力市场直接少了200多万人。
而这些移民恰好是小企业的“主力”:加州和德州的建筑工人里,移民占了四成以上;全美的农业劳工,四分之一是移民。现在人没了,缺口自然就出来了。
佛罗里达有个中餐馆老板说得实在:“以前招洗碗工、服务员,一周内准能招满,现在挂了三周招聘启事,只来了两个年轻人,干了一天就走了。”
![]()
没办法,他只能把营业时间从12小时砍到8小时,营业额掉了近三成。
更要命的是,本土劳动力补不上这个窟窿。经济政策研究所早说了,美国本土劳动力未来十年会“急剧下降”,而且年轻人要么嫌服务业累,要么没建筑行业的手艺,根本接不上茬。
建筑公司想招人,开出的工资比去年涨了10%,还是没人来;农场主甚至包吃包住,愿意给签证,也没几个移民敢来。
劳动力缺成这样,直接推高了成本。以前招个建筑工人时薪20美元,现在得开到25美元,还得给加班费。老板们要么咬牙涨工资,要么缩减业务,怎么选都是亏。
政策来回晃,企业心里没底
如果说通胀和缺人是“硬刀子”,那政策的不确定性就是“软刀子”,慢慢磨人。
最折腾人的是关税。政府先是宣布要加大规模进口关税,小企业赶紧连夜调整供应链,找本土供应商,哪怕成本高两成也认了。
结果没过多久又说“推迟执行”,这一下把人整懵了——之前找的本土供应商已经签了合同,不能随便换;放弃的海外供应商,想再捡回来人家也不乐意了。
加州一个做家具的小企业主吐槽:“我为了躲关税,跟本地木材厂签了一年的供货合同,每吨贵300美元。
![]()
现在关税推迟了,海外木材明明更便宜,我却得硬扛着高价,这损失谁赔?”
更糟的是联邦政府关门。
9月最关键的通胀数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本来该周三发,结果直接推迟到10月24日。
老板们想根据通胀调整定价,没数据支撑;投资人想判断经济走势,也摸不着头脑。
这种“信息盲区”直接影响了美联储的决策。
富国银行的经济学家说得直白:“政府关门时间越长,10月29日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降息只能救急,解决不了关税反复、移民不够这些根本问题。
小企业最怕的就是“政策没谱”。今天说要加税,明天说要推迟;今天鼓励移民,明天又严打。
老板们不敢扩产,不敢招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乐观得起来才怪。
涨价、迁厂、搞自动化自救
虽然愁事儿一堆,但美国小企业没坐以待毙,反而琢磨出了不少自救招。
最简单的就是“涨价”。14%的老板把通胀当头等大事,其中六成直接选择提价。
沃尔玛这样的大零售都扛不住涨了价,小企业更没客气——餐馆把汉堡从8美元涨到9美元,五金店把螺丝钉单价提了10%,消费者虽然抱怨,但刚需也没办法。
![]()
更聪明的是“换供应链”。以前依赖进口的企业,开始把产能迁回美国或者找周边国家的供应商。
有家做小家电的小企业,本来从东南亚进口零件,现在干脆在墨西哥建了个小工厂,虽然人工贵点,但能躲开关税风险,交货也更快了。
对付缺人,老板们想出了“机器换人”。佛罗里达的中餐馆老板装了自助点餐机,原来要3个收银员,现在1个就够;
建筑公司开始用预制构件,工地现场组装,比原来省了一半人工;农场也用上了自动采摘机,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长期能省不少人工费。
还有些企业靠“产品升级”赚钱。就像那个鸡蛋厂商Cal-Maine,不光卖普通鸡蛋,还推出有机蛋、无笼蛋,价格比普通蛋高50%,照样有人买。
这种高附加值的生意,哪怕成本涨了,利润也能稳住。
这些招儿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都是“被动防御”。涨价怕丢客户,迁厂怕成本高,自动化怕投错钱,说到底还是政策不稳定逼出来的无奈之举。
接下来会降息吗?经济能稳住吗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美联储的动作。9月已经降了25个基点,市场猜年底前还会再降两次,10月底那次降息几乎是板上钉钉了。
![]()
但降息真能救小企业吗?悬。
美联储的“褐皮书”说经济活动和就业还算稳定,物价只是“温和上涨”,但这都是关门之前的数据了。
现在真实的情况是:32%的企业招不到人,14%的企业被通胀逼得头疼,还有一堆老板在等CPI数据做决策。这些问题,靠降息解决不了。
真正能救小企业的,得靠“稳政策”。比如关税政策别来回变,让企业能安心规划供应链;移民政策松一松,补上200万的劳动力缺口;赶紧结束政府关门,把数据发出来,让大家心里有底。
经济政策研究所早就警告过,未来十年美国本土劳动力会“拖后腿”,要是移民还进不来,劳动力缺口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不光小企业遭殃,整个美国经济都得受影响。
短期看,小企业靠着涨价、自动化还能扛一阵,利润说不定还能再撑几个月。
但长期来看,要是政策的“坑”不填,劳动力的“缺”不补,通胀的“火”不灭,乐观指数迟早得跌破长期均值98,到时候就不是“略有下降”,而是真的要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