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湖北沙洋的晨雾尚未散去,北京外国语学院集体迁至“五七”干校的队伍已经在田埂间排开。周伯荣跟着教授、同学一齐插秧、挑肥,第一次与黄土打交道。对于一个刚学了两年英语的年轻人,那片稻田的湿热远比课堂的单词难缠,但也锻出他后来能在任何陌生环境迅速站稳的本事。
干校生活持续了一年半,庄稼收割、渠道清淤、深夜防洪,什么苦活都赶上。回到北京后,他把补缺的课程硬是压缩在短短两年里啃完。1974年分配时,周伯荣在志愿栏写下“到军队去”。与同学看重外交部、大学讲席不同,他只想穿回小时候见惯的那身军装。
军政学院接收了这位英语底子扎实的年轻人。讲课、翻译、做科研,他一样都不落,但院首长更看中他的野战适应力。1979年,他被派到41军123师369团代理副团长,带一个加强营穿越雷场和雨林执行包抄。出发前,营长低声提醒:“团长,你有文化,兄弟们护着你。”周伯荣抬手压住帽檐:“命只有一条,谁也不能多欠。”那晚,营里无一人掉队。
![]()
80年代中期,中英关系逐渐解冻。1987年,英国皇家国防研究学院发函邀请中国军官入学,国防大学内部讨论名单时,周伯荣因外语、外军研究和实战经历同时过关脱颖而出。秋天,他以学员身份抵达伦敦,走进那所诞生于1927年的灰墙老校。
课堂上,各国制服颜色纷杂,议题却直指战略。英国同学好奇地问他对两伊战争持何看法,他一句“战争的成本最终由百姓买单”赢得掌声,却也让几位中东军官低头沉思。有意思的是,许多西方军人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解放军背景的中国军官,对他的从容英语颇感意外。
1988年11月,78名学员受邀飞往挪威北约北欧盟军司令部参观。欢迎酒会选在一栋极具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木质大厅。每张长桌摆着姓名牌和小国旗——桔黄、深蓝、翠绿交织成一排色带。来自香港政府保安司的区事培面前,是一面白底紫荆小旗,英国人称它为“香港旗”。
觥筹之间,区事培把旗子轻轻推到周伯荣面前,嘴角带笑:“给你。”动作不大,却瞬间让邻座的英军准将邓富乐抬头。周伯荣没急着回应,他把旗子再度移动,这次停在邓富乐杯旁:“请你先保存好。1997年,我来取一座繁荣、稳定的香港。”二十来字,语速平稳,周围的刀叉声随即停顿。短暂寂静后,掌声响起,法国学员吹了声口哨,算是调剂气氛。
![]()
一年课程很紧,却挡不住他利用周末钻进各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里商代青铜器、明代瓷瓶陈列得熠熠生光,说明牌上却注明“来源于19世纪远东”。周伯荣看了几秒,对身边英国同学低声一句:“抢来的东西再亮,也带血。”对方尴尬地笑笑,话题就此打住。
同年,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来学院演讲。提问环节,周伯荣站起,英文发问:“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英方认为香港能否保持繁荣?”杰弗里·豪回答得相对坦率:改革开放让很多假设成为可能,他相信香港继续繁荣。台下记录的记者把这段对答全文刊出,伦敦晚报用了“来自东方军官的冷静发问”做标题。
1997年4月21日,深圳皇岗口岸,一列涂着深绿色车标的车队缓缓启动。镜头里,周伯荣挥手发出“出发”口令,声音清脆。当天香港主流媒体同时滚动播放这段画面——距离交接仪式还有七十天,驻港部队先遣分队已按计划进港。
![]()
6月末,凤凰木开得正艳。周伯荣以副司令员身份再次踏上维多利亚港,对话还是英语,却多了身份的重量。香港记者好奇他的学习经历,他只答一句:“书本与行程对半。”简短,却让不少港媒编辑在标题里加了“务实”二字。
转眼多年,当年酒会上那三个人只剩他亲临1997年7月1日的现场。区事培退休旅居新西兰,邓富乐已升任英国陆军训练总监。旗子究竟被他俩谁保留,无从考证,但环顾天星码头灯火,周伯荣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繁荣稳定”此刻就在眼前。
几十年军旅跨度,几次重返同一城市,周伯荣的履历说明一个简单道理:战略的落点最终是人心,而不是纸面协议。那些在战场、教室、酒会里说出的句子,比任何仪式都来得有分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