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几年最让人上头、也最让人头疼的生意,恐怕就是“奶茶”。
从街角小铺到商场金铺,从三线小城到北上广CBD,奶茶杯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名字一个比一个奇怪。
但结果都一样,红得快,凉得更快。
数据显示,仅过去一年,全国茶饮门店关掉了接近14万家。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每小时都有十几家店在熄灯。
如今又一位跨界勇士败下阵来。
这次栽跟头的,不是创业新品牌,而是老牌乳业巨头完达山。
![]()
他们的乳此新鲜奶茶项目,曾被寄予厚望,从“国货老字号创新”的角度看,本来是件挺有意义的事。
开业时火爆打卡、排队到深夜,官方还放出豪言,两年开一百家、五年两千家。
结果,不到一年半,北京首店悄然关门。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比一杯45块的冰淇淋还冰。
完达山的名号,在中国乳业可以说是活化石。
1958年在北大荒诞生,靠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军供乳出身,曾连续多年拿国家奖章。
那时候喝完达山意味着品质、健康、国家荣誉。
但几十年过去,乳业江湖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
伊利、蒙牛早早上市,光明、三元紧随其后,而完达山却屡次冲刺IPO无果,市场份额连年被挤压。
在业绩下滑、渠道老化、品牌老化的夹击下,他们需要一个第二增长点。
于是,奶茶成了救命稻草,轻资产、年轻化、高毛利,还带流量。
对一个做了60年牛奶的企业来说,茶饮似乎是条看得见的阳光大道。
![]()
2023年夏天,“乳此新鲜”首店在北京丰台正式开业。
开业那几天,店门口排起了长龙,热门榜上连跳数级,抖音探店视频一天刷屏。
他们主打不加一滴水,用自家奶源做冰激凌和奶茶,还推出了两款网红爆品,烟囱面包冰淇淋和大茶缸冰淇淋,售价高达49元。
完达山想借此打造国潮奶茶和高端乳制品的新形象。
开局确实漂亮。
门店装修清新、LOGO文艺,消费者拍照、打卡、转发,形成了天然流量循环。
那时候的完达山,看起来终于要翻身了。
可热度转瞬即逝。等秋风一吹,奶茶杯也凉了。
到2024年10月,北京首店租约期满不再续租,全国仅剩54家门店,距离当初的五年两千家还差一个零后再加一个零。
从“网红”到“退场”,只用了短短18个月。
其实,完达山不是第一个跨界做茶饮的乳企。
娃哈哈曾推“HAHATEA”,王老吉也要开三千家“王老吉奶茶”,结果一个无人问津、一个加盟商维权。
这些失败案例的共同点在于,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格格不入。
奶企有奶、有品牌、有供应链,但不懂茶饮那一套,选址逻辑、服务节奏、产品迭代、年轻人心理。
奶企卖奶靠渠道、靠经销,讲的是稳定,茶饮卖情绪、卖体验,拼的是“快”和“潮”。
一个是工厂思维,一个是社交思维。
完达山的乳此新鲜从一开始就踩在两头不靠的中间地带:
定价高于大众品牌,却没有高端体验,产品主打健康纯奶,却缺乏差异创新,营销借助国潮,却没有持续内容输出。
![]()
网红冰淇淋的确吸引了第一波人,但复购率极低。
毕竟在今天的消费环境下,49元一杯冰淇淋,几乎等于一顿快餐的价格。
茶饮不是开个门卖个味道,而是一整套系统工程。
上新慢、价格高、口味平庸、复购低,这几条一叠加,基本宣告死亡。
更糟的是,茶饮行业此刻本身就在“退潮”。
自2022年以来,整个新茶饮市场的增速大幅放缓,连喜茶、奈雪都不得不降价求生。
在这种背景下,完达山的跨界更像是一次“逆周期赌博”。
为什么这么多品牌挤破头要卖奶茶?因为看上去门槛低、毛利高。
但“看上去”这三个字,就是最大的幻觉。
一个中型茶饮品牌,从门店选址到装修,再到食材储存、人员培训,投入动辄上百万。
产品线要不停上新、社交平台要持续投流、供应链要保持冷链运输。
稍有掉链,就会出现“成本高、客流降、复购低”的死循环。
更关键的是,茶饮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喜茶、奈雪、古茗、蜜雪冰城早就瓜分了头部市场,新品牌要突围,只能靠极致性价比或者极致特色。
![]()
但完达山既不便宜,也不独特。
他们的奶茶售价在15到25元之间,已经跟喜茶持平,却缺乏能形成记忆点的爆款。
消费者会为一杯“9.9元的快乐”复购,但不会为“49元的尝鲜”买第二次。
口碑上更是频频被吐槽“性价比低、口味一般、卖相普通”。
所谓“靠营销出圈”的餐饮,生命周期往往就两年。
从爆红到崩塌的过程,谁都逃不过,说到底,完达山不缺奶,但缺“人”。
他们太习惯工厂逻辑,做出好产品,就该有人买单。
可在消费领域,好产品只是入门票,好故事才是通行证。
完达山的困局,不止在奶茶。
它折射出所有老国企在品牌转型中的共同病灶,惯性太重,思维太旧。
他们一边喊要拥抱年轻人,一边沿用几十年前的市场打法。
一边强调要创新,一边又害怕风险、害怕亏损。
结果就是,表面新潮,骨子老派。
实际上,完达山如果真想靠奶源优势做文章,不必自己下场卖奶茶,完全可以像伊利、蒙牛那样,为现有新茶饮品牌做B2B供应。
![]()
比如伊利给“沪上阿姨”定制专用牛乳,雀巢为“茶颜悦色”提供定制奶源。
这才是乳企真正的“护城河”:做别人做不到的上游。
可惜,完达山选择了最辛苦的一条路,自己卷前端。
没有强运营团队,没有现象级品牌力,也没踩准年轻消费节奏。
他们想靠乳此新鲜打造国潮复兴,却没意识到,年轻人喝的不只是奶茶,更是情绪。
当情绪价值供给不足,所有的国潮包装、营销语录,都会显得虚。
完达山的奶茶梦,凉得并不意外。
它既是一个品牌跨界的失败样本,也是一个时代的商业注脚。
茶饮业的繁华,从来都只是短暂的流量泡沫。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谁做得更“潮”,而是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心。
从14万家倒闭的奶茶店,到乳此新鲜的关店潮,中国餐饮行业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一个规律。
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风停的时候,连牛都摔疼。
![]()
对完达山来说,奶茶只是一次试错。
更重要的是,它该重新回到自己擅长的地方,乳业技术、奶源品质、品牌信任。
在动荡的消费市场里,比起一夜爆红,活得久才是最大的胜利。
或许,有朝一日,当国人再次端起一杯奶茶时,杯底用的依旧是完达山的奶。
那时它不需要再“出圈”,因为它已经融进了日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