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年68岁,前阵子刚做完体检,血脂略高,被医生提醒要开始用降脂药。他也挺上心,立马买了药开始吃。可没想到,才吃了不到一个月,某天一早突然剧烈胸痛,家人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医生痛心之余也愤怒地说:“不是药没用,而是吃法出了问题!”
现实中,像老李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很多人明明在吃药,却因为吃错了,让药效打了折,甚至反被药“误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吃降脂药时常见的8个严重误区,一个都不能忽视!
降脂药不是想吃就吃,关键得对症!
很多人以为血脂高了,随便吃个降脂药就行,但不同类型的降脂药,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最常用的是他汀类药物,它主要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但如果你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的高甘油三酯,那就需要用贝特类药物,他汀效果就不明显了。
医生开的药,是根据你的血脂类型、肝肾功能和心血管风险来决定的,不是“听别人说这个药好”就可以照搬。擅自用药,可能用错方向,白吃不说,还可能出事。
错误一:自己停药,觉得“吃几天好了”就行
很多人吃他汀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血脂降下来了,就立马停药,觉得“好了就不用吃了”。
但问题是,高血脂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不是吃几天药就能根治的。一旦停药,血脂很快反弹,甚至比之前更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在服药人群中,自行停药的比例超过30%,这也是心梗、脑梗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错误二:空腹吃药,忽略了服药时机
他汀类药物分为短效和长效两种。短效药(如辛伐他汀)需要晚上服用,因为胆固醇的合成高峰在夜间;长效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则可以随时吃。
更重要的是,部分降脂药需要随餐服用,否则吸收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什么时候吃药,吃药前要不要吃饭,必须听医生交代,不要凭“感觉”来。
错误三:和葡萄柚同吃,加重肝损伤风险
很多人不知道,葡萄柚中含有一种成分叫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使药物浓度升高。这会让他汀类药物在体内“堆积”,增加横纹肌溶解等严重副作用的风险。
特别是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受影响最大。所以吃降脂药期间,葡萄柚和相关果汁最好避开。
错误四:吃药不查肝肾功能
他汀类药物虽然效果好,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甚至诱发肌肉毒性问题。正常用药期间,医生会定期安排肝酶(如ALT、AST)检查。
但有些人懒得检查,觉得“没感觉就没事”,这是大错特错!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明确指出,服用降脂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酶水平,尤其是开始用药头几个月,风险最高。
错误五:降脂药和某些药同服,互相“打架”
降脂药和其他药物可能有“药物相互作用”,比如部分抗生素、抗真菌药、钙通道阻滞剂、抗凝药等都可能影响他汀的代谢。
如果你正在服用以上药物,一定要告诉医生。千万不要“一口气”把所有药一起吃了,可能会导致药效减弱或毒副作用增强。
错误六:以为“吃药可以随便吃”,不忌口
吃了降脂药,不代表就能敞开吃油腻食物。药再好,也比不上生活方式的调整。高胆固醇的根本问题,往往来自饮食结构紊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入不应超过300毫克,但很多人一个咸鸭蛋就超标了。
药物控制+饮食调节,才是降脂的“双保险”。否则药物在降,食物又在升,等于“左右互搏”。
错误七:不看说明书,不听医生叮嘱
降脂药虽然是“常见药”,但也不是“随便药”。说明书上写的禁忌症、注意事项、用药剂量、服药时间,都必须严格遵守。
有些人身体明明有肝病、肌病,却照样吃药,结果一查肝酶飙升、肌酶异常,严重的甚至住进ICU。
医生不是只开张处方就了事,而是全流程管理。别小看每一次复诊、每一次提醒,那可能是救命的关键。
错误八:迷信“保健品替代药物”
很多人对药有抵触,转而信赖所谓的“天然降脂保健品”、“植物固醇”、“红曲米胶囊”等。
但需要明确的是,保健品不是药物,不能替代治疗。即便部分成分有一定降脂作用,也远达不到他汀类药物的效果。
更糟的是,有些所谓“天然保健品”中可能掺有非法添加的他汀成分,吃多了反而更危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