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咸阳马嵬坡,杨玉环那个墓,考古队清理那天,网上都在说开棺的事儿,现场其实挺安静的,里面什么都没有,没骨头,没尸体,就找到一件紫色的绸缎长裙,一支鸾凤钗,还有一把断了的象牙梳子,底下垫着一层黑土,骨头腐化该有的元素一点没测出来,铅和汞的含量也特别低,这堆东西用碳十四一测,时间是对的,就是唐天宝年间,可尸骨的痕迹,哪儿都找不着。
考古队的人其实也不敢马上就下结论,圈子里的人在小群里聊,都觉得这事儿酝酿挺久了,不是拍脑袋就决定开棺,之前一直说杨贵妃的墓没人敢碰,这次偏偏挑了六月份,外人只能瞎猜,官方的说法是保护性清理,结果棺材一打开,大家才发现跟传说里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个盗洞,1974年修墓园的时候就发现了,施工队在墙边上掏出来一个洞,可里面的金器玉器一样没少,墓里的镇墓钱都摆得整整齐齐,盗洞里干干净净,不像有人进来乱翻过,后来用三维激光扫墓底,也没发现二次下葬或者迁坟的痕迹,这墓从建成到现在,就没被真正动过,那口棺材,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空的。
这空棺材的事,还有杨玉环没死在马嵬坡的说法,清朝那会儿就有人说了,日本山口县的久津町,从平安时代就立了块碑,说唐朝有船过来,船上下来一女两男,那个女的自称太真,皮肤特别白,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身边跟着两个人叫义明和杨晞,当地的地方志《风土注进案》记得很详细,时间点也对得上,正是唐天宝十五载,当时的孝谦天皇还给她封了个号叫蓬莱女,一直活到773年,去世时54岁。
清朝末年那个驻日公使黎庶昌,他的杂志里也提到过贵妃躲难去了日本,后来周作人去日本留学,还专门跑去看了杨贵妃的墓,墓前面的石灯上刻着唐贵妃杨氏,莲花座的样式,一看就是唐朝的风格,日本泉涌寺里还有一尊杨贵妃观音像,右眼角有颗泪痣,传说就是照着她本人的样子雕的,这么多巧合放在一起,日本那边一直这么传,国内也有不少人信。
这次中日调研组查敦煌藏经洞,在北区B55窟里发现了一张残破的纸,上面是诏书的草稿,写着让高力士找个宫女代替贵妃去死,然后把贵妃从南边的海路送走,这张纸是8世纪中叶的,上面的墨迹跟玄宗写字的风格很像,虽然没盖印章,但作为草稿的可信度不低。
山口县有个“杨贵妃后裔保存会”,他们拿出了一支金蝉玉簪,说是贵妃当年东渡带过去的,簪子里面还藏着一根头发,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就把这根头发,跟陕西杨姓后人的线粒体做了个对比,发现单倍群能对上,差异极小,虽然样本不多,但能对上已经很让人意外了。
《旧唐书》里记的是贵妃在佛堂被缢死的,可杜甫的诗里却写血污游魂归不得,缢死通常不会有多少血,杜牧也写马嵬血,感觉那场面挺乱的,但就是没人亲眼见过尸体,那些血迹很可能就是个障眼法,故意制造出人已经死了的假象。
调研组顺着这些线索去查逃亡的路线,时间推到公元756年七月十四号晚上,贵妃换了一身道姑的衣服,从骆谷往南走,十天到了成都,再走水路去扬州,然后上了遣唐使的船,从福冈转到山口县落脚。
《续日本纪》里也记载过,759年,有两个很会跳唐舞的妇人住到了向津具,其中一个长得特别美,歌舞都非常出色,这个设定,跟杨玉环也能对得上。
这些线索拼到一起,虽然还不能百分百说她就没死在马嵬坡,但这个空棺材一出来,至少让这个说法成了一个正经的研究方向,野史也不再只是听着玩的传说了。
至于唐玄宗半夜挖坟把尸体运回长安的事,仔细想想就站不住脚,马嵬坡那个墓是天井式的砖室墓,墓门外面用封门墙灌了铁汁,这套工艺没十天半个月根本完不成,玄宗当时正带着禁军逃难,哪有时间折返回来,墓里的镇墓钱都没动过,墓道也平平整整,没有回填的痕迹,这墓从建好到现在一次都没开过,所谓的夜里挖坟,多半是后人编的故事。
现在墓前面的说明牌换了新的,正面还是写着唐贵妃杨玉环之墓,背面加了一句,棺中无骨,史有遗音。
山口县那边正准备把杨贵妃祭申报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的时候还要用唐代的古乐霓裳羽衣曲来伴舞,西安到山口,隔着一片东海,两边都守着杨玉环这个名字,她到底落在了哪儿,成了一个谜,这个空棺,突然让人觉得,以前那些听起来像传说的故事,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