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对中国来说是国际环境改变很大的一年,苏联借着“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两事想要染指我国的主权,因此两国之间开始出现裂缝,关系也变得微妙。毛主席后来就说过:中苏闹翻实际是在1958年,他们想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外部变化这么大,内部自然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尴尬的是,在建国之初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很多方面都是参考、照搬了苏联。尤其是在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上,我国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更为先进的苏联。
这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双方彻底闹掰,那对我们就非常不利了。
所以为减少苏联对我们的影响,军委在彭老总的主持下进行了反“教条主义”和反“个人主义”。
当年跟军事教育相关的南京军事学院,以及跟军事训练相关的训练总监部是受批判最严重的,前者被称为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后者则是所谓的“司令部”。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另外还有总参谋长粟裕三人在这年的日子很不好过,而萧克是最不好过的那一个,从5月到9月,他一直被批了4个月才无奈承认了自己的“问题”,期间还被气得吐过血。
如果不是最后一次会议上,三位元帅用默许的态度让他过了关,或许这个时间还会继续延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职务,像前面说的,建国之初我国并没有成体系的军事训练方法,为了快速实现现代化,只能去借鉴苏联,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中苏关系变化后,全盘学习苏联的训练总监部自然就会受到“重点照顾”,萧克这个部长没办法去避嫌。
然后是与张宗逊的矛盾,张宗逊曾担任过一野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中长期是彭老总的副手,建国后不久他调到了训练总监部。对于“教条主义”,张宗逊的态度比较玩味。
最开始张宗逊是支持学苏联的,甚至说过:“对于苏联要不走样的学、先学后用、死学活用”,但是彭总进行批判后,张宗逊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学得越多,中毒越深。彭总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反对我就是反对彭总。
这个想法与萧克相左,所以军委扩大会议之前,在萧克主持的训练总监部四级会议上就重点批了张宗逊,此事让彭老总认为萧克是对自己不满。
再者就是萧克写的一封信,1958年初,彭老总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过“只谈正规化、现代化的建军口号是不全面的,没有联系革命、突出政治”,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就是说要走我们自己的路,别全去学苏联。
但萧克没有领会到这背后的意思,很快就写了一封数千字的信给彭总,大意就是苏联各方面都很先进,我们学习他们是没错的,这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很有益。
这个说法没啥问题,但萧克在末尾还说:正规化、现代化的建军思路,是中央多次开会确定下来的方针,包括军委和国防部相关领导同志都确认过,并非脱离政治脱离革命的表现。
在彭老总看来,萧克这话隐隐有指责自己没事找事的意思,再一联想先前萧克批张宗逊的事,彭老总心里更是认为萧克在挑国防部的刺,所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就强力批判了萧克。
还有一个原因是地位,别看萧克曾经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实际上他并没有很亲近的上级以及用户的下属。
他与贺老总的私交并不深,红军时期的后坪镇战斗让贺龙对萧克的印象不怎么好,甚至给出了“打仗不老实”的评语;
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贺、萧二人面对张国焘的拉拢又是截然不同的反应,萧克成为红四方面军31军军长,这次分歧无疑让贺龙对萧克的意见更大。所以贺龙1958年是没有力保萧克的。
而要说萧克的下级,在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中,大家肯定是更服军事主官贺龙的,1939年萧克还离开了老部队去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可惜这次开辟根据地的任务并不顺利,萧克没有拉起一支以自己为核心的队伍。
抗战的后几年,萧克基本上就处于赋闲状态,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小说《罗霄军》之上,解放战争也差不多,虽然前期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但他实权不大且接连被傅作义打败,之后就担任了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
直到平津战役结束才到四野担任参谋长,此时四野的指挥系统已经很成熟,萧克也没办法培养自己的嫡系,所以1958年也没有什么人来为萧克说话。反观刘帅和粟司令,情况就要好得多。
刘帅是原野战军司令员,本身地位就很高,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登台时,台下大部分将领都起身行注目礼,这点是萧克比不上的。
而粟司令从抗战时的苏中开始就有自己指挥的部队,通过一连串的胜利又赢得了很多人的拥戴。1958年虽然他也被批,但是有萧劲光为他仗义执言,使毛主席说出“粟裕是一个很好的人,人品端正”这句重量级的话。
而且粟裕麾下的“叶王陶”在会议上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支持,这些都是萧克不具备的。
最后就是态度,或者说是政治敏感度。刘帅在听闻军委指责南京军事学院有“教条主义”之嫌后,立马就主动辞去军事学院院长一事。为了不让事件扩大,他又马上动身前往北京参会。
到了北京刘帅病倒了,最开始没能出席军委扩大会议,但是会上的一些变化让他知道再不去事情就严重了,所以他强撑着让护士搀扶到了会场做“检讨”,他这虚弱的样子没有人再忍心去苛责什么,南京军事学院就很快从风波中度过了。
刘帅的处理非常及时,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背后的不平静,他选择自己抗下了所有。
粟司令也比较配合,前前后后做了8次“检讨”,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他都愿意认,因此他也过关得比较快。
而萧克就比较刚,从长征时接受张国焘任命和顶着风写信反驳彭总两件事就能看出他政治敏感度不高,所以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没有退缩,对所谓的“教条主义”也进行了多番解释。
这样的解释招来的就是更猛烈的批判,相关领导人就认为是“态度不老实”,反反复复批了四个月,期间萧克被气得吐血,但也依然承认自己有问题。
为了能获得继续为党工作的机会,萧克还是退了一步,1958年9月的最后一次批判会上,他听着自己存在的“问题”,低着头回了句:基本上同意。
这个回答看得出他很不甘心,于是相关负责人也说了句:那你就是不完全同意?那不如再开个会,重新研究下。到这一刻,萧克其实还没有完全过关,与会的三位元帅是什么态度就至关重要。
当天只有徐帅、聂帅、叶帅三位元帅到场,如果他们认为萧克的“检讨”还不深刻,肯定还是会有很多人附和,但他们三人考虑问题是很全面的,一直都不主张将一个历史上有过很大贡献的上将批倒批臭,所以他们都很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大部分人过了这么久其实也已经于心不忍,见元帅们不发表意见,便不再进行为难,萧克这才得以过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萧克很早就远离核心层,但也因此避开了之后更激烈的运动,1980年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最难得的是,他非常长寿,2008年10月24日去世,享年101岁。一想到开国上将还看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不是有种仿佛时光穿越的感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